彭宗平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高校應該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并提出了“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針。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講話時再次明確提出:“立德樹人,這是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始終牢牢抓住的靈魂。”近年來,“課程思政”逐漸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理念和實踐創新。如何貫徹落實“三全育人”方針,肩負“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使命,成為每個體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1 課程思政是高校使命對體育課的時代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是高校為了有效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而對大學生意識形態、價值取向和理想信念等方面進行的引導和培養的過程,歸根到底,就是為了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和目的的最終實現依賴于教育性質和目的、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者、教育對象及其形成的整個教育過程等系統各要素的協同發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復雜的有機的系統工程,系統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當前,世界正處在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新形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造了新的機遇,同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新時代,高等教育也進入了新時代。
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歷史坐標上,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形勢、新局面、新使命、新條件、新問題,教育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滲透到高校辦學的全過程、全鏈條、全方位。 高校體育課是一門重要的公共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環節,加強高校體育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新時代對體育課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強調“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相繼發布,體育的時代已經來臨。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民族復興大任。面對當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復雜國際形勢,高校如何深入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元素,鑄魂育人,加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切實改變“長于智、疏于德、弱于體”的現狀,已成為迫在眉睫,不得不重視的一項緊要工作。
2 課程思政是高校體育課的題中之義
體育雖然被譯作Physical education、Sport、Sports,但其實體育一詞不是譯自于英文,而是來自于日文。在日本,體育一詞也不是一步到位的,經過不同表達和內涵演變直到19世紀70年代才完成從“體操”到“體育”的演進過程。體育是一項古老的文化活動,在整個古代社會,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都有很多地論述過體育但并沒有出現“體育”這一概念。中國古代也有很多關于體育術語,如“角力”、“講武”“養生”、“尚武”、“游息”等。
目前普遍認為,體育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體育即社會文化活動。體育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它是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制約,也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體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根據人生理、心理發展規律,以專門性的身體活動為基本手段,增強體質,發展人體運動能力,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一種有目的、有價值的社會活動。狹義的體育即身體教育,是通過身體活動,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技能、技術,培養道德和意志品質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過程。它是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廣義上看,還是從狹義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體育本身的內涵之一。
按照現代教育的觀點,體育課(Gym class)是體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主要使學生掌握體育與保健基礎知識,基本技術、技能,實現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可見,實現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是體育課本身的重要內容和教育目標,又是實現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因此,課程思政對于體育課來說不是“外來物”,不是“神秘物種”,而是體育課的內在要求和本質屬性。
3 體育課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客觀需求
雖然我國體育運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體育事業存在諸多問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依然十分嚴重。體育道德領域上,默契球、黑哨、興奮劑問題層出不窮;大眾體育領域上,宅家族、臥床族、游戲族普遍存在;體育課程建設上,課程得不到重視,基礎設施不完善、不完善、不達標;體質體能領域上,大學生體質檢測不達標率偏高、優秀率偏低,校園里大胖墩、“四只眼”、“豆芽菜”還隨處可見,學生身體素質問題比較明顯,體育教育任重道遠。
“體育強則中國強”。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民族的未來,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根本力量,他們的體質健康問題事關黨的國家前途和未來。“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可見,精神、體魄是的人的二個方面,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有助于大學生開發智力、提升溝通能力、增強心理素質、增強體質,還有利于培養團結協作、勇敢堅毅、吃苦耐勞的優良品格。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歸根結底靠人才、靠教育。開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注重立德樹人,教育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志向高遠、明德勤學、敢于擔當、自強不息、守法明禮、崇尚科學、堅守夢想,擁有豐富的知識、健全的人格、高超的綜合素養,培養成為牢記使命、勇立潮頭、勇擔重任的時代新人,這既是高校的神圣職責和重大使命,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客觀需要和重要途徑。
4 課程思政彰顯高校體育課的天然優勢
教育的最大意義在于精神塑造、價值引領和思想培育,以實現人的自由、充分而全面發展。鑄魂育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遵循。體育課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先天優勢,高校體育課應該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為培養“六有”(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奮斗精神,綜合素質)時代新人貢獻出自己的特有力量。
實施課程思政,重點在于抓好教師這個關鍵。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體,是課程思政的建設者、宣傳者、踐行者。要提高體育教師的思政質和能力,這是體育課課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礎。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一言一行都是課程思政的重要渠道和具體表現。因此,體育教師應更充分理解體育課的深刻內涵,牢固樹立“課程思政”意識,自覺地以“六要”(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為基本要求,自覺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國際國內時代學習、教育發展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學習,把“六要”融入到課程理念、課程建設、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當中。
實施課程思政,教師的關鍵作用還體現在對課程思政元素的開發和利用。無論是國際國內奧運會、世界杯、世錦賽、亞運會,還是大運會、省運會;無論是視頻觀看、現場觀看,還是參加比賽,無論是體育運動史等理論教學,還是體育課競技訓練;無論是競技比賽,還是大眾健身;無論是個體的拼搏,還是團隊的合作,處處都是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拼搏精神、競爭意識和協作精神、規則意識與法治觀念、誠實守信的品格、科學精神和審美能力思政元素,這些都充分彰顯了體育課實施課程思政的天然優勢。
5 結語
體育課的課程思政并不僅是實然狀態,更是一種應然狀態;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與體育課的簡單嫁接,更不是機械拼湊,而是二者內在的統一和有機的融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習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實現路徑研究——以高職課程思政為視角》(課題編號:XJK19BDY009)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