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堅持緊抓4個關鍵節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要教學相長,要使教師知道怎么教,學生知道如何學,師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教學實踐中保持求真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二是要加強內生驅動,使得教學過程有情感共鳴,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解釋當下的現實問題。同時要讓老師們認識到馬新觀教育不僅是一個教學工作更是具有科研潛力,要學會用馬新觀科研成果反哺教學活動。三是內容要真正融入,使得馬新觀教育內容有創新和沉浸,學科之間有互動,教師之間有互助。四是要給與政策和條件保障,推動馬新觀教育可持續發展,使得相關教學特色有彰顯,育人成果有體現。
學院近年來以“富資源—筑平臺—強主體”為特色,以新文科建設為契機,從制度層面、政策層面、專業發展層面全面推進馬新觀教育,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學院整合國內權威專家資源、教學內容資源、省部共建資源充實馬新觀教育。先后邀請“馬工程”教材專家、《光明日報》記者參與講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大講堂”。將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開設的“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納入學院專業學習必修課。利用省部共建經費,立項學院十門院級一流課程,強化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同時學院利用各種教學、科研、競賽平臺把馬新觀教學做實做穩。學院黨政班子成員集體講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協助中宣部外文局舉辦“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強化馬新觀教育的全流程培養。學院根據湖北省委宣傳部要求,安排學生參與省內主流媒體新聞閱評工作,指派學生在假期下沉到縣級融媒體中心進行實習鍛煉,在實踐中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院教師創新“場景教學”和“案例教學”等方式,在確保專業知識學習的前提下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例如,“新聞學概論”主講教師劉潔教授將課堂搬至武漢市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歷史陳列館,讓同學們實地感受學會發展的前世今生。邀請湖北日報報業集團高級記者張歐亞課堂講授采寫張富清事跡始末,邀請長江日報報業集團首席記者、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田巧萍,課堂講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采寫經歷。學生也積極踐行“四力”,學院與第一臨床學院共建的“講好華中大抗疫故事”暑期社會實踐隊,在防疫抗疫大背景下完成文字稿件7萬多字,深入挖掘報道戰疫一線的感人故事,獲評“最佳實踐團隊”,全國僅有10支團隊獲此榮譽。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需要久久為功,找準關鍵點,突出覆蓋面;要遵循育人規律,重視專業性與思想性相統一、目標性與階段性相統一、高階性與普遍性相統一、內容性與傳播性相統一;要利用學院、省部共建媒體,學生班級,學院教師齊心協力共同推進,提高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系統性、有效性。
作者簡介? ?李華君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