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楊
本文簡單介紹了民族特色體育課程與立德樹人,圍繞把握學生思想特征并創新德育觀念、完善民族特色體育內容、創新體育教學方式方法、深化現行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統一、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民族特色體育魅力等方面,對基于民族特色體育課程的立德樹人任務落實策略加以探討。
在新時期背景下,體育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已然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體育不僅承擔著最基礎的鍛煉體魄、強身健體之作用,還需要配合德育、智育、美育等,引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而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施過程中,學校有必要從各個層面采取合理措施優化體育教學,深化體育和德育的融合,構建更加現代化的體育教育模式。而開發和教學民族特色體育課程,正是推動體育和德育協同發展的有效路徑,而且還能助推特色體育發展、傳統文化傳承,值得嘗試。
1 民族特色體育課程與立德樹人概述
相對于現代世界體育的主流而言,民族體育是一種亞體育文化,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傳統的體育活動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底蘊、文化內涵。而武術、太極拳等民族體育項目,更是融合了整個中華民族特有的體育形式和特點。隨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提出與實施,體育教育需要和德育進行深度融合,讓學生在強身健體、鍛煉體魄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思想觀念、良好道德行為規范。而開設和發展民族特色體育課程,將民族體育和體育教育相結合,則能同時挖掘民族體育本身的體育特色以及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精神文化,促進現代體育教育和德育的有機融合。換言之,民族特色體育課程的開設與教學,是支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得到有效落實,確保體育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發揮的有效途徑。不管是少數民族地區,還是漢族聚集的地區,都應當積極探索民族特色體育課程的發展路徑,致力于構建更能凸顯傳統體育文化、中華民族特色與精神的全新優質課程,并為體育和德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新的舞臺,推動體育教育更上一層臺階。
2 立德樹人視域下民族特色體育課程的開展策略
2.1 把握學生思想特征并創新德育觀念
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指導下的德育而言,必須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始終將學生放在首要位置,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德育工作。而在發展民族特色體育課程并挖掘其中的德育職能時,必然需要以德育的基本要求為要點,對學生思想特征進行準確把握,同時要求各體育教師創新德育觀念,進而打造高質量的體育教學模式。體育教師應當在學校的引導和助力下,積極了解學生思想特征,通過問卷調查、思政教育、交流互動等方式,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進而為德育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根基。與此同時,體育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觀念,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根本性”有清晰認知與理解,高度重視德育工作而開展,并在教學實踐中通經過各種方式嘗試將德育和體育相融合,讓民族特色體育課程成為立德樹人任務落實的重要媒介與平臺。
2.2 完善民族特色體育內容
內容是教育活動的基礎。要構建民族特色體育課程,必然需要從內容層面凸顯民族特色,融入民族體育相關內容。學校應當組織教師進行研討,深入挖掘適合本校的民族特色體育內容。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只需要合理應用相應的民族體育項目即可,如傣族舞蹈、蒙古騎射等,構建合適的課程內容體系。而非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適合的民族體育項目,既可以直接選擇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如太極拳;也可以將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整合,如蒙族的那木大、朝鮮族的踏板等。在構建民族特色體育內容時,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合理考量,包括原有體育課程內容、學生身體素質、學生興趣愛好、可操作性、傳統體育項目可挖掘的精神文化內涵等。只有針對性的優化教學內容,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內容體系,才能在有效支持民族特色體育課程良好開展的同時,充分發揮體育教育中的德育作用。
2.3 創新體育教學方式與方法
民族特色體育課程與原本的體育課程有著一定的差異,有必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創新教學方法與方法,方能更好地契合民族體育教學需求,同時改善原本體育教學方式過于單一、低效的問題,更能通過各種方式深挖體育教學中的德育資源,促進立德樹人任務的有效落實。一方面,體育教師應當積極了解和掌握各種教學方式方法,如游戲教學法、競賽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并要根據實際教學需求進行靈活選擇與運用;另一方面,教師應當對民族特色體育項目加以了解和研究,挖掘其中的德育資源,探究合適的教學方式,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構建學生感興趣、易接受的幼稚課堂。例如教師可以將傳統民族特色體育項目武術與體育健身操相結合,與其他教師共同合作,協力編排“武術操”。在圍繞“武術操”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操練,構建匡扶正義、浩然正氣的情境,讓學生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能夠對傳統武術文化有更為深刻的認知,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同時強化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文化自信心。
2.4 深化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統一
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民族特色體育課程教學兼具顯性教育目標和隱性教育目標兩部分,二者應當深度統一,協調共生,方能保障實際教學效果。教師應當對民族特色體育課程的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清楚的認知與把握,明白顯性教育主要是民族特色體育項目層面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身體素質;而隱性教育則主要是傳統文化、思想道德層面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愛國情懷以及行為規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然需要探索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路徑。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武術體育項目時,教師可以播放《男兒當自強》、《中國功夫》等歌曲,借助這些歌曲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意愿,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2.5 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民族特色體育魅力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的主體性應當在實際教學中得到充分體現。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應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給學生留出更多的自主探索機會與空間。其中學校民族特色體育課程內容有限,不可能完全覆蓋中華民族體育項目和內容。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讓學生自由搜集其他民族特色體育項目的任務,并鼓勵學生將這些民族體育項目和體育教學內容相融合,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民族特色體育魅力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體育鍛煉。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由探索民族體育的內涵,推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將民族特色體育、體育文化、“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相結合,更好地發揮立德樹人功能。
3 結束語
綜上可知,開展民族特色體育課程,不僅能夠為鍛煉學生體魄提供新的機會,也能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注入新的活力。學校應當積極推動民族特色體育課程的建設工作落實,根據本校實際情況,積極挖掘民族體育資源,深化體育和德育的結合,構建更加契合新時期教育發展需求的優質體育教育模式,為學生身體素質乃至綜合素質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花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