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平
摘要:鄉村振興直接關系著現代國家歷史任務的實現,屬于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關鍵推力。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應以建設數字鄉村為方向,助力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關鍵詞:數字鄉村;鄉村振興;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中指出:應在整體規劃的基礎上,針對三農特點開發信息與產品服務,普及遠程教育,有效填補城鄉數字鴻溝。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鄉村建設具備更明確的發展方向與目標,相關部門應以數字鄉村為推力,整體帶動農村農業的發展水平,實現農民的全面進步。
一、數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現狀
(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鄉村建設的重要基礎為基礎設施,當前各個部門高度重視鄉村物流、寬帶網絡等設施的建設工作,補齊短板實現轉型。
1.基本覆蓋鄉村信息設施
當前財政部、信息部以及電信等部門聯合推行廣播電視惠民工程,建設農村電信基礎設施,擴大網絡覆蓋面,為農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上網服務。調查發現,農村寬帶接入用戶達1.39億,鄉村廣播電視基本實現全面覆蓋,電視實現戶戶通。
2.智慧物流設施更為完善
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鄉村智慧物流設施,當前國家郵政管理部門充分發揮社會資源作用,在縣鄉等區域建設物流網絡,普及鄉村郵政與快遞網點,實現末端投遞。當前全國鄉鎮智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備,獲得了重大成果。
3.基礎數字化水平提升
當前各部門持續智能化改進鄉村公路、電網、水利及金融設施,建設智慧交通、智慧農業建設以及智慧水利建設,交通運輸部門構建電子地圖數據庫系統,及時更新動態信息,準確掌握農村公路的發展情況,利用新興科技創新農業支付,真正實現鄉村支付的高質量發展。
(二)鄉村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當前農業生產中有效融入計算機、大數據等智能技術,實現了產業變革,加快了農業的現代化進程,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1.數字技術助力農業現代化
當前各個行業部門在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合理引入大數據、物聯網以及計算機等智能信息技術,發展智慧農業新模式。同時,還結合交易、流通等環節設立大數據服務平臺,通過電子商務與智慧農業的融合,為智慧種植等環節提供科學依據,保證農業生產的精準化與智能化。且無人智能等技術也得到有效應用,無人機噴灑農藥在全國范圍內獲得良
好成果[1]。
2.電子商務彌補城鄉數字鴻溝
隨著互聯網+模式的發展,電子商務開始進入農村,拓展了農產品進城渠道,鄉村群眾生活開始融入電子支付、海外購等模式,農產品在電商模式的支持下,銷量得到明顯增加,有效填補了城鄉之間發展的數字鴻溝。電商平臺有效推動了農業的數字化發展,實現了城鄉資源的雙向互動,保證了鄉村的發展水平,為鄉村振興提供助力。
3.興起智慧鄉村旅游模式
當前農村開始廣泛引入互聯網技術,數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與農業生產進行深度融合,衍生出多種新型的農業生態發展模式,比如當前流行的石觀賞、石體驗以及石購物等,直播帶貨等數字經濟也進入農村產業鏈,提升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很多人開始返鄉創業,鄉村振興工作獲得更大成效。
二、網絡扶貧獲得成效
網絡扶貧屬于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組成部分,我國網絡扶貧工作廣泛覆蓋信息服務、網絡公益、農村電商等方面,通過互聯網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消除貧困,助力貧困人群脫貧致富。
(一)農村電商助力貧困群眾脫貧
當前各部門均十分重視貧困地區電商工作,并獲得了一定效果,覆蓋范圍明顯增加。通過農村電商平臺,有效覆蓋了多個國家級貧困縣,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渠道。同時,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傳統農業生產工作中,還可以顯著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達到預期的網絡扶貧效果,保證產業網絡增收增效。部分區域通過互聯網技術,為周邊縣鄉全面覆蓋5G網絡技術,帶動農民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二)網絡扶智提高貧困群眾技能
網絡扶貧不但應提高貧困群眾的物質水平,還應給予相應的教育工作,當前各部門積極開展網絡扶智工作,發展了遠程教育、網絡技能培訓等模式,全面提高了貧困人口的就業能力。比如相關部門開展互聯網與技能培訓活動,鼓勵更多貧困人員線上參與教育培訓,并及時給予就業困難與零就業人員一定的生活補貼,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通過網絡扶智可以有效提高當地教育水平,通過信息技術的加持實現資源共享,從而培養出更多高質量的農業電商人才,助力貧困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提高群眾的網絡素養。激發農業發展的原生動力。
(三)網絡公益引導社會力量
當前各部門廣泛開展公益活動,引導全社會參與扶貧工作,吸引更多網絡社會組織力量,營造全社會均參與扶貧工作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才的技能水平。比如部分企業開展公益基金項目,推進教育公平,通過發展網上消費扶貧項目,結合扶貧地區實際特點,建立農產品推廣與銷售
平臺。
三、數字技術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為了進一步保證鄉村振興效果,還應不斷提高鄉村的治理水平,積極引入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構建新的社會治理模式。
(一)全面開展鄉村互聯網與基層黨建項目
目前,各地區在互聯網+黨建項目中廣泛引入數字技術,提高鄉村的治理水平。實際工作期間,相關部門完善基層黨建信息平臺,利用數字技術進行網絡教育,網上公開財務與黨務工作情況,保證公開性、專業性。同時,還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黨建共融平臺,利用互聯網將黨建工作宣傳至社區、企業以及學校等區域,融入貧困地區,通過建設數據中心,保證鄉村四級聯通,線上線下良性互動,以更好的掌握黨建工作的基本情況,提高黨建教育水平,規范組織生活,拓展服務功能,實現鄉村治理工作的良性運轉[2]。
(二)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
當前各區域在治理鄉村期間有效應用數字技術,保證社會治理的精準化與科學化,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部分區域創設數字化平臺,引入遙感測繪、人工智能以及地理信息等,集中數據繪制鄉村生活與生產的基本圖式,在鄉村治理期間引入智慧數字技術,實現區域的系統化管理。同時,鄉村治理還實行權限管理方式,鼓勵更多村民參與管理建設過程,實現鄉村治理的現代化。
(三)鄉村疫情防控引入數字技術
在鄉村疫情防控工作中也開始引入數字技術,保證防治效果,多個地區開設智慧鄉村信息平臺,在各個村之間布設智能監測站系統,以實時監測鄉村疫情現狀。群眾可以利用線上購物平臺購買生活物品,真正實現無接觸購物。除此之外,在掌握村民軌跡與健康情況方面引入健康碼技術,實現分級管理,保證了鄉村疫情防控的動態管理效果。
四、數字鄉村建設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的對策
(一)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專業化信息人才在數字鄉村建設期間占據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鄉村振興工作較為缺乏專業信息化人才,相關部門應加大培養力度。一方面,應堅持內部培養原則,加大農村信息化教育力度,結合農民的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的互聯網教育工作,融合長期與短期、線上與線下教育,開展多種培訓模式,幫助農民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另一方面,應由外部引進專業人才,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鄉村振興建設工作,與高等院校、企業等形成良好合作,結合實地考察與網絡直播模式,使更多人了解農業情況,糾正社會偏見。為了激發人才加入鄉村振興工作的積極性,還應及時獎勵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壯大數字化管理隊伍[3]。
(二)做好信息化普及工作
一方面,將種植大戶、龍頭企業等作為信息化普及窗口,以此輻射整個村莊,提高全體村民的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有效融合線上與線下模式,利用微博、微信等開展村務宣傳工作,創新傳播模式,在鄉村營造良好的信息化發展氛圍。同時,線下建立數字體驗館與示范基地,引導村民真正接觸數字文化,提高自身文化
素養。
(三)健全信息化服務體系
相關部門應加大數字鄉村的建設力度,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制定更為完善的扶持制度,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在數字化鄉村的建設過程中,政府機構占據十分關鍵的位置,對此,應在尊重市場主體的基礎上,進行間接政策引導,或直接給予資金支持,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發揮引導作用。政府機構應在擴大購買范圍的基礎上,吸引更多社會資源進入農業信息化系統,探索各種社會資本的合作模式,建設特色保護、城郊融合等類型的村莊,提高資源利用率。
五、結束語
鄉村振興過程中應有效引入信息與現代化農業技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變人們的觀念意識,整合要素資源,全面推進數字鄉村的發展步伐。本文基于此,分析了數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指出了相關的解決措施,以期為數字鄉村建設工作提供更多借鑒依據。
參考文獻:
[1]鄭燕偉.數字化改革賦能鄉村全面振興[J].浙江經濟,2021(3):32-35.
[2]常凌翀.5G時代數字鄉村戰略推進的內在邏輯[J].新聞論壇,2020(4):81-84.
[3]劉暢.勾畫數字鄉村圖景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J].農民文摘,2019(7):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