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夢懿
摘要:針對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發展新思路,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產教融合發展現狀、實證研究等文獻資料,以紹興文理學院經管類專業產教融合發展為例,分析高校經管類專業通過產教融合,實現協同育人目標的途徑,探討經管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發展規律和對策。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經管類專業;應用型人才
一、國內外產教融合發展現狀
(一)國外產教融合實踐成果
根據國外學術界的研究,各國的教育模式雖有所不同,但產教融合建設過程中已取得豐富的經驗,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仍在不斷優化。通過對國外產教融合模式的相關研究數據梳理可知,產教融合模式主要可分為三種:一是由企業為主導的產教合作模式,該模式主要是以企業為主導開展各類實訓、實踐教學項目,高校教育為輔的運行機制,最典型的如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模式。二是以學校為主導的產教模式,通過企業入駐學校或建立培訓中心等方式,深入開展合作交流,用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如法國的“學徒制”模式。三是校企并重模式,將企業中的實踐和高校的理論教學緊密結合,如英國的“三明治”模式和美國的“契約合作”。
Wright(2008)等認為,為達到校企雙方合作共贏,必須調動企業在產教融合項目中的積極性,在其技術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時,應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如在技術初期開發階段,可與高校以項目制方式推進并建立聯合設計研發模式,研發后期,可采取訂單式培養等方式,助力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同時,引進適合企業的優質人才[1]。Krause(2016)等通過實證研究指出,高校應積極嘗試與鄰近的產業集聚區進行產教融合,就近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更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社會需求與服務水平[2]。
美國斯坦福大學與硅谷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建立了產教融合協同發展模式,通過構建開放辦學模式,將校內教學資源與科學研究相結合,與硅谷緊密融合,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斯坦福大學與硅谷的深度融合,不僅幫助學校解決當下資金短缺、場所建設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校企合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對硅谷而言,與斯坦福大學的產教合作為其提供了高質量且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注入,協同融合發展也為硅谷的興起,到后來成為美國高科技集聚地,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英國作為教育教學體制非常健全的國家,在產教融合模式上也受到了諸多國家的效仿,其中,牛津大學的校企共建模式極具代表性,它與牛津郡產業集群的深度融合,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也為牛津大學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國內產教融合發展現狀
我國產教融合建設起步較晚,對產教融合的思路以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為主,在學術研究領域發表的相關文章較少,由于缺少實踐經驗和案例支撐,研究以定性分析為主,代表性成果主要集中在對產教融合的概念描述、意義、合作方式及影響因素等方面。李正衛(2012)等指出,溝通渠道不暢、思想觀念差異、雙方合作意愿不強以及政策導向不明確等因素影響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3]。楊善江(2014)強調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必須建立政府、高校、企業三方主體的深度融合,實現合作共贏[4]。李玉珠(2017)指出,產教融合不僅是一種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一種教學與產出相融合機制,政府、高校、企業等必須具有主體意識,作為協同育人的利益共同體,若一方意愿不強或渴求度不高,則極易影響產教融合的深度開展[5]。
目前,我國在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發展上已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產教融合發展程度較高,發展目標立足于加快經濟社會和科技創新發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諸多名校、研究院與中關村的深度產教融合發展機制,不僅為中關村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輸入和技術支撐,也為首都經濟增長貢獻了極大力量。上海復旦大學充分發揮其自身科研優勢,為企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技術服務支持,同時,學校辦學規模、國家化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明顯提升。深圳諸多高校與國內外名校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合作辦學機制,共建機制得力于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不僅提高深圳市總體教育質量,也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持[6]。
然而,我國在產教融合發展中仍缺乏獨立的理論體系,實踐經驗與成果相對較少,研究深度依舊較淺,實施途徑與運行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欠缺,一些地方高校雖然積極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發展,但主要根據現有理論體系建立合作方式,或模仿國外成果案例進行推進,未形成完整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思路,并未針對當地經濟社會、產業發展制定特色鮮明的產教融合模式,地方高校產教融合項目無法形成可持續的深度融合機制。
二、高校經管類專業產教融合實踐研究——以紹興文理學院為例
(一)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理念
近年來,紹興文理學院經濟與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經過不斷的改革與探索已初見成效,樹立了以培養專業型管理類人才為目標導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抓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了實驗、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在教學環節中不斷推進產教結合模式,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技能型人才。
(二)產教融合發展實踐路徑
紹興文理學院經管類專業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上已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主要通過共建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實訓實驗室以及校政企合作共建產業學院的方式,推進校企融合發展。學校建有經濟與管理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含教學與實訓實驗室,如ERP沙盤實驗室、網絡創業實驗室等,近年來,學校不斷推進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現建有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實踐基地、紹興市直播電視人才孵化基地、校外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實踐基地。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深化產教融合決策部署的要求,把握中國(紹興)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的重大機遇,2020年底,學校與中國輕紡城跨境電商產業園合作共建跨境電商產業學院,對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緊密對接跨境電商產業鏈具有重大意義。
經管類專業大量引入企業優質資源,通過業界精英進課堂,校外導師、企業家授課等方式,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就業市場的認識。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發揮企業的關鍵作用,了解企業所需求人才情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合力共建實踐場所,幫助企業精準定位人才,提高人崗匹配的精準度。為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校企雙方著力培養一支“雙師”師資團隊,就新成立的跨境電商產業學院來說,選聘校內教師和園區企業人員作為產業學院講座教師,定期為校企兩方開展跨境電商專業知識講座,加強深度交流,引導與幫助學生進行各類創新創業及各類產教融合項目,提高專業知識的轉化率。
(三)成效與不足
截至目前,已有近千名學生參加跨境電商實訓,進入實訓實習基地鍛煉,并通過跨境電商初級人才認證。通過產教融合項目,幫助學生與企業對接,完成相應專業性技能培訓;舉辦雙選會,精準定位學生就業意向,提高學生就業質量,同時也為企業高效獲取專業型人才提供服務保障。校企合作過程中,學生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升,對企業以及相關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紹興文理學院雖然在產教融合實踐中獲得了一些實踐經驗,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紹興文理學院經管類專業產教融合項目并未建立長效的協同育人機制,與企業合作不夠深入,項目均以中、短期為主。第二,學校雖大力推進產教融合項目,但并未設立專門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項目組,校企合作項目負責人大多是專職教師,教學與科研壓力過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過程中參與度不高。第三,企業并未發揮其在產教融合中的關鍵作用,主體意識較弱,與學校之間未形成有機聯動。
三、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困境分析
(一)培養方案與地方產業發展銜接不足
從紹興文理學院經管類專業產教融合建設情況來看,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對學生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度依舊不夠,諸多高校同樣存在此類問題,經管類專業課程教學環節仍關注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實習、實訓學時比重較以往雖有增加,但實踐環節的內容與企業實際運營管理所需技能銜接度不夠。教材選用的質量不高,主要原因是教材更新緩慢,且以理論知識為主,實務教材較少,不能及時跟上產業發展和管理實踐的需要。課程考核機制重理論輕能力,考核方式單一,目前諸多高校雖強調過程性考核的重要性,但實際考核過程中,實踐能力無法量化評估,課程考核結果仍舊只能體現理論知識所學情況,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關注度不夠。
(二)師資隊伍無法為培養人才提供保障
近年來,高校人才引進教師大多以應屆畢業生為主,這類新教師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實踐經驗較少,入職后基本以講專業理論課程為主,且科研壓力較大,缺少進入企業進修鍛煉的機會。再加上,目前高校職稱評審標準中,雖有科研與教學并重要求,但實際上仍重科研而輕教學,或重學術而輕技能,年終評價體系和重點工作量考核中缺少對教師技能水平和實踐能力的要求,高水平論文和課題項目占評價標準比重過高,對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和提升的重視度不夠,只在形式上強調教師實踐能力培養。
(三)校企雙方合作機制不完善
高校為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極力尋求與企業的深度融合,但就目前諸多高校產教融合發展現狀看,企業在產教融合項目中的主體意識不強,不愿在校企合作上浪費過多精力,由此造成產教融合項目開展過程中常常流于形式,未進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成效不明顯。同樣,諸多高校在人才培養上未能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社會與企業用人需求,課程設置與理論知識輸出存在滯后性,學生無法適應企業工作崗位要求,實習、訂單式培養等項目開展難度較大,合作積極性降低。再加上由于校企雙方未能形成良性合作關系,目前產教融合項目大多建立在維系人脈關系上,雙方權利與責任不明確,很難維系長期合作關系。
四、高校經管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對策分析
(一)構建校企一體化專業課程體系
經管類專業需利用其特色辦學與學科建設優勢,緊密結合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和企業生產實踐,必須制定符合經管類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在優化課程體系時,應著重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可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和高水平技術人員,參與課程設置及教材編寫,及時更新教材內容,將企業管理、真實生產流程、技術要求等專業技能知識體系引入課程內容中,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了解并熟悉產業以及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
(二)優化“雙師型”師資團隊建設
在產教融合發展過程中,校企雙方必須共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在人才引進和考核評價體系上,需有別于目前現行的學術型師資建設的標準,應更注重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技能水平,將能夠突出實踐能力的指標納入考核評價體系中。紹興文理學院作為紹興地區最高學府,必須重視經管類“雙師型”專業帶頭人的引進與培養,專業帶頭人必須在產教融合建設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負責對接企業合作項目,同時負責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和指導。師資隊伍建設可通過“外引內培”的方式,鼓勵專業教師進入企業開展實踐,例如已經達成合作的柯橋輕紡城跨境電商產業園區優質企業,進行鍛煉與學習,提升實踐能力和專業水平;聘任行業專家或業界精英作為兼職教師,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學習,使其能夠更好的了解行業發展情況和最新動態,提高教師實踐能力,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方式,構建高素質“雙師型”師資隊伍。
(三)完善產教融合運行機制
在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長效機制過程中,高校職能部門必須有所作為,應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職能部門須參與到校企合作項目中來,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文件,明確校企雙方權利與責任,不僅作為產教融合項目實施過程的有效監督和有力抓手,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校企雙方作為產教融合項目主體參與協同育人項目的積極性。首先,經管類專業必須重視學生科研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通過產教融合項目,使學生獲得實踐鍛煉機會,從而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的深度合作。其次,經管類專業產教融合運行機制不能與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相脫節,必須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度,加強與企業和地方政府的溝通交流,調動企業和政府的積極性,以便獲取優質企業與政府的支持,力求構建與區域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的校政企合作運行機制。最后,校企雙方必須就合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明確合作共贏戰略目標,必須構建適合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育人機制,制定項目開發及成果轉化等合作協議,同時建立面向企業的服務體系,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可持續發展
機制。
五、結束語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經管類專業作為向企業提供高素質管理類人才的重要學科之一,必須準確把握社會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大力推進并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著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方式,有針對性地為社會和企業培養高素質的經管類人才。
參考文獻:
[1]Wright M,Clarysse B,Loekett A,etal.Mid-range universities’linkages with industry:Knowledge types and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J].Research Policy,2008,8(1):43-50.
[2]Krause,J.,Portolese,L.and Schedler,C.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Quality Courses[J].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Learning Administration,2015,18(1):1-14.
[3]李正衛,王迪釗,李孝繆.校企合作現狀與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浙江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1):156-160.
[4]楊善江.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4(33):10-12.
[5]李玉珠.產教融合制度及影響因素分析[J].職教論壇,2017(13):24-28.
[6]牛士華,楊頻,沈文其.產教深度融合的國內外實踐借鑒與啟示[J].現代企業,2016(0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