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內外學者已就科研育人、科教融合育人展開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科研育人和科教融合育人的理念、內涵、困境、對策、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豐碩成果,后續研究視角有待拓展到高職教育領域,著眼高職教育的類型特色開展科教融合育人研究。
關鍵詞:科研育人;科教融合育人;研究綜述
“十四五”規劃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建設科技強國,人才是關鍵;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科教融合育人是有效途徑。科教融合育人是適應新時代發展的一種教育模式,是指高職等院校將技術研發、產品升級等應用性科研項目、科研活動、科研成果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科研道德、學術作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并最終實現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
國內外學者已就科研育人、科教融合育人展開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豐碩成果,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參考,但尚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現綜述如下。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國內外關于科研育人、科教融合育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念、內涵、困境、對策等幾個方面,2015年之前研究文獻不多,2015年之后,科研育人逐漸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
一是關于科研育人內涵、功能與意義的探討。程立平(2019)、朱婷婷(2019)認為,科研育人內涵一是通過有效的科研活動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拓展學術視野,二是融思政教育與科研活動之中,提升學生科研品德和思想道德素質;張瑤(2020)、唐瑕苓(2020)認為,通過科研活動實現理論知識的學習、專業技能的培養以及思想品德人格品質的培育等均可歸入科研育人范疇;曲霞等(2016)分別從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培養目標四個層面對“科教融合”概念的外延也作了定義。吳德星(2014)認為高校范圍內的科教融合,在科研中實現教育的目的,即寓教于研。科研育人對于拓寬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朱婷婷,2019),吳德星(2016)認為研究型大學實施精英教育則必須走“科教融合”的道路,尹萬東(2019)將高校科研育人的意義上升到新高度,認為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遵從倫理道德的應有之義、催生時代新人的重要舉措。
二是關于科教融合理念的研究。早在19世紀初,新人文主義者洪堡就在德國柏林大學提出將科研與教學相統一,提倡通過開展科學研究培養富含科學精神、道德和修養至上的人才,開創了科教融合大學模式的先河;后來,柏林大學的科教結合模式、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人才培養模式、美國博耶理論均在科教融合理念上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國內,科教融合理念一直深受高等教育界關注,并以周光禮和馬海泉等學者為主要代表,他們認為科教融合在中國是一種新的高等教育哲學,科教融合實質上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種人道主義的高等教育精神,它基于人的“求知本性”和“自由本性”,通過自我實現最終發掘人的“創造本性”(周光禮、馬海泉,2012)。在此基礎上,周光禮(2018)剖析了“科教融合、學術育人”的理論框架,要點有科研是現代大學人才培養的基本方式、大學組織的科研活動為教學服務、科教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三是關于科教融合育人的困境及根源研究。尹萬東(2019)認為,科研育人尚存在投入不足、學術不端、學生科研不樂觀三大問題,程立平(2019)認為,當前地方本科院校在科研育人過程中存在理念認識不到位、機制不健全、功利化問題凸顯等困境,劉彤(2020)認為高職院校也存在類似的科研育人問題。曲霞等(2016)認為過時的神圣化科研觀、異化的功利化科研觀、灌輸式的簡單化教學觀是科教難以融合的觀念根源,也是妨礙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原因。周光禮等(2018)認為,當前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高校教學和科研缺乏有效整合以共同服務于人才培養。這種現象源自教師 “為科研而科研”的行為偏好,教師的行為偏好是管理主義績效評價制度塑造的。
四是關于改進科教融合育人的對策研究。Karmakar(2014)認為,需要將產業需求和大學研究結合起來,企業要與大學之間進行充分的研究協商,項目研發必須要有行業參與,以確保其相關性;政府的支持對促進企業和大學之間的聯系與合作至關重要,能夠顯著提高合作驅動力。曲霞(2016)認為,應樹立廣義的科研觀與教學觀,堅持科研的教學性和教學的研究性,用現代科研的理性精神改進教學、通過教學培養現代公民的理性精神,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新型管理制度。周光禮等(2018)認為,改變科教分離狀況,公共政策要做戰略性調整。莫付歡(2018)提出了地方高校“1+6”式科研育人模式,“1”為學生,“6”為育人維度,即科研育人以學生為主體,著力從科技講習、課程科研、科研導師、科研平臺、科技活動、科技交流等六個維度建構科研育人體系。尹萬東(2019)認為,可以從制度先行提升頂層設計、融合文化厚植人文底蘊、融合教學夯實育人基礎、融合產業緊跟行業走向以及結合競賽增強競爭意識五個方面的創新機制推動科研育人。韓慧仙(2019)、朱婷婷(2020)就高職院校科研育人提出了合理定位科研育人的方向、創新科研育人的方式、校企協同科研育人平臺、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等實施路徑。
二、后續研究努力方向
立足現有研究現狀,筆者認為,科教融合育人研究有待大力拓展到高職教育領域,根據職業教育類型特征開展研究、構建高職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的理論框架等將是后續研究的努力方向。
一是科教融合育人的研究視角有待拓展到高職教育。目前,國內外關于高校科教融合育人的研究幾乎集中在本科生尤其是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養上,對高職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研究甚少。高職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主要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并針對出類拔萃的學生群體,分層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因此,開展高職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研究很有價值與意義。
二是高職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研究應凸顯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現有關于高職院校科研育人、科教融合育人的研究,照搬本科院校科研育人、科教融合育人的痕跡較明顯,研究欠深入。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其科教融合育人在理論框架、本質特征、模式構建、實施對策上均與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有別,因此,有待立足高職教育的類型特色開展科教融合育人研究。
三是高職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的理論框架有待完善。現有研究多采用經驗描述法,對高職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的問題、路徑等進行介紹與總結,而對高職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的理論研究不多。因此,從耦合邏輯、內在機理、本質特征等方面構建高職院校科教融合育人的理論框架,并以此指導高職院校育人實踐,這是實踐對理論的期待,也是理論更好指導未來實踐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程立平 等.新時代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育人實踐與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23).
[2]韓慧仙.高職院校科研育人實施路徑的探索與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20年(22).
[3]劉彤 等.高職科研育人困惑與對策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50).
[4]曲霞 等.科教融合:觀念的障礙與突破[J].高教探索,2016(9).
[5]唐瑕苓 等. 科研育人提升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質量[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20(01).
[6]吳德星.科教融合培養創新型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4(1).
[7]尹萬東.高校科研育人:價值、意蘊、問題與機制[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
[8]張瑤 等.高校本科生“1+3”科研實踐育人質量提升模式探索[J].改革與開放,2019(11).
[9]張瑤 等. 淺析新時期高校本科科研育人[J].大眾文藝,2020(01).
[10]周光禮 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變革與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2(8).
[11]周光禮 等.高校科研的教育性——科教融合困境與公共政策調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
[12]朱婷婷.高職院校開展科研育人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9(15).
[13]Karmakar N C.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A].2014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C].New York:IEEE.2014:840-843.
作者簡介:夏能權(1974.08—),女,漢族,湖南益陽人,教授,碩士,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主要從事高職教育研究。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遞進分層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課題批準號:XJK21BZJ016)的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