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賓
摘要: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越來越大,應引起小學科學教師們的高度重視。讓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融合起來,一方面能夠發展學生的學科素養,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在潛移默化中落實素質教育思路,繼而揭開創新教育的嶄新一頁;另一方面可以減輕自身的教學負擔,并且鍛煉學生突破自我、挑戰自我,在動態的教學中獲取到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徹底改善灌輸指導的現狀,成功打破應試教育的格局。本文主要總結了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的融合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信息技術;融合策略;研究;實踐
引言:
信息技術的應用,讓學生有了動態的學習機會;教學策略的實施,給了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我們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們積極思考相關問題,不斷探索未知領域,在教材知識的系統性研究中找到最合適自己的發展方向,未來,去創造美好的生活,彰顯人生的最高價值。生活中處處都是科學現象,使用信息技術挖掘它的內涵,對于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來說可以產生積極的影響。鑒于此,筆者做出了如下闡述:
一、實現具體形象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科學概念比較抽象,科學現象極難理解,教師應變抽象的內容直觀化,相關的理論形象化,在最短時間內改變學生被動的認知狀態,充分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教學的優點便是既直觀又形象,正好符合上述要求,因此,實用的價值非常高[1]。例如,針對“光現象”相關知識點進行理解時,我這樣設計了教學的方案:(1)使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五顏六色的各種各樣的物體,提問學生:“我們的生活是彩色的,但太陽光是白色的,如何讓我們看到彩色的光呢?”(2)動態演示光的色散實驗,簡單介紹一下光的三原色。(3)問題引發學生們積極的思考:“光遇到不透明的物體就會形成影子,光學元件還可以成像,那么影和像的含義究竟是什么呢?”(4)信息技術模擬教學,根據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情況,將光的直線傳播規律和光的反射定律融入具體的活動中去,培養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爭取快速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這樣,很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也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的實用價值。
二、給予學生體驗機會,優化科學教學效果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能過多的干擾學生思考,使用信息技術優化學習效果,能給后續實踐工作的有序推進奠定下良好的基礎[2]。例如,嘗試運用計算機技術,從而節省教學的時間,最快介紹完教材重點、難點、關鍵點內容后,就讓學生合作探討新的知識;嘗試運用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超鏈接功能,一邊講課一邊拓展教學,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他們的視野范圍;嘗試運用例題對比教學,不斷開發信息技術,把視頻資料、文本資料、練習題統統集合起來,再傳授一些思想方法,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探究任務,慢慢的提升學習效率等。
三、通過實驗補充知識,不斷擴大學生視野
其實,科學也是一門實驗課程,有了實驗的引導,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我們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組織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多傳授一些科學規律,溝通交流后優化教學,會比一味灌輸的效果好得多[3]。例如,在講授“壓強”一課內容時,我先以“什么是壓力?”引出了固體壓強的概念,又以“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介紹了壓強的計算公式。然后,使用信息技術插入圖片,讓學生明白:有些壓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產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況下壓力和重力無關,壓力不是重力。總結環節,我通過網絡搜集資料,同時播放視頻《踩氣球》,從生活中選擇了一些現象,鼓勵性的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看到了這些現象,有什么要說的嗎?有哪些不懂的問題?”使課堂因此煥發新的活力,學生想象著、思考中,就此體會到了學習科學的最大樂趣。經過觀察,我看到每個學生臉上都洋溢著澎湃的熱情,這足以就證明,現代教育手段的應用起到了良好效果。新的知識不斷補充,教學變得樂趣無窮,初中生真正學好科學才會變得更加指日可待。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課堂的融合價值非常高,我們教師對此付出更多的努力,一定會收到意外的驚喜。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翁,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他們思維異常活躍,自學熱情空前高漲,有的放矢的組織教學,就很好的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在今后的實踐中,科學教師仍需研究新的辦法,探索不同路徑,應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鼓勵學生們朝著正確方向突破、創新、實踐,最終成為高素質、全能型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張民心.多媒體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28(10):79-80.
[2]張麗,付慶龍.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從而實現科學高效教學[J].金色年華:教學參考,2018,35(07):44-45.
[3]王曉紅.新課標下小學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06(0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