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于社會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積極而獨特的作用,對于大學生了解國家、了解社會,增長才干、奉獻社會,增加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發揮重要作用,是實踐性與教育性的有機統一。社會實踐所具有的重要功能,決定了高校必須將社會實踐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
關鍵詞:社會實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意見》中提到“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西方社會實踐教學的經驗
西方有些學校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學校都把社會實踐和行為養成作為道德素質培育的重要環節。他們認為道德倫理的灌輸對于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作用微弱,而社會實踐卻能讓學生增強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責任感。學校將課堂講解與課外實踐結合在一起,例如舉辦一些社會問題探討會,并使優勝者獲取一些利益。課本添加很多名人講解,無形中使學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有的學校理論和實踐均有非常強的可操作性。組織各種各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有關社會發展的展覽等;教育部規定學生必須選擇參加一定數量的課外活動,如參加公益服務等。
二、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育人中的價值
1.社會實踐讓思政教育更加接地氣
大學生的主要活動領域集中在學校,學校內部的實踐活動難以滿足學生進入社會后的需求,學生在學校很難有機會去了解社會,也缺乏真正實踐鍛煉的場所。對于社會上發生的推動社會發展的事物,他們會受到鼓舞;對于社會上的腐敗、走關系事件,他們又感到迷茫與消極。社會實踐能讓大學有機會面對社會,提前適應社會,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
從過去和現在的教育方法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理論講解,強調將教育理論以知識的形式傳輸給學生,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政治道德觀念等,并學以致用。但是,這種方法注重理論性,難以發揮教育客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不能很好的與社會現實相聯系。思政類的社會實踐,通過對理論的直接運用加深對理論的認識和理解。
2.社會實踐是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方法
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接觸到真實的社會,對現實社會有一個比較合理的判斷,從而能加深對黨的思想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社會實踐能使大學生發現社會上出現的問題,從而提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建議,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在與社會的真實接觸中,大學生會將學到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方法,適應社會的真善美與假丑惡,提高辨別是非能力,增強自身素質。
三、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一是實踐的內容面臨挑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逐漸頻繁,西方的一些優秀思想傳入我國的同時,一些腐朽的、不符合我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很多思想也傳入我國,如拜金主義與極端個人主義等。互聯網的打開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視野,同時網絡的不當使用使得人們接觸到黃色暴力的東西等,給他們的生活學習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是實踐參與度不高。思政實踐類項目應該面向全體學生,由于學生人數多,師資、場地不足,實踐活動則缺乏具體而有效的指導和相應措施,導致學生參與度不高。這樣,部分同學就無法參與社會實踐,或者說是能夠參與的社會實踐非常少。而且,社會實踐集中在寒暑假,在日常的學習中只注重理論而缺乏實踐,就算將課本的知識學得再扎實,沒有實踐來檢驗,課本上的東西永遠不能轉化為自己的。
三是實踐的功能面臨嚴重挑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種變化也影響了許多在校大學生,他們的在學校的內容不僅僅是學習,更多的是為以后就業發展做準備,有些大學生在讀書期間就已經開始踏上社會。這些新情況的存在和出現,使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功能出現弱化局面,給我國現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功能提出了挑戰。
四、完善和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建議與策略
1.科學規范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體系
思政類實踐活動要遵循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特點和規律,根據學生大專業、年級組織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結合,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服務社會、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社會實踐內容。
社會實踐的目的是讓大學生提前認識社會接觸職業,但大學生在心理上會將社會實踐與正式工作有所區分,在這種心理驅使下,部分學生不重視社會實踐的重要價值。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在制定社會實踐內容時,不僅要考慮到大學生成長的特點與規律,還要制定相關評估與反饋辦法,強化大學生對于社會實踐的認知程度,。
2.加強社會實踐的經費支持
進行社會實踐需要一定的實踐工具和實踐手段,需要有一定的實踐基地,這些都需要一定的經費支出。為了使社會實踐能夠順利的進行,國家、社會、學校要加強對其的經費投入,否則社會實踐將不能落實到實處,積極為青少年一代提供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習機會將成為一句空話。制定專項實踐經費,專款專用,指派專門的實踐教師,成立社會實踐部門,由專門的實踐部門負責實踐方案的制定與實踐費用的管理。
3.發揮學院各級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在實踐中的作用
鼓勵學校黨政干部、思政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及專業教師參與社會實踐指導,并制定制度進行監督管理。同時,加強理論學習,重視教師自身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這是加強社會實踐教學的前提。只有不斷接觸社會變革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才能增強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王學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3]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團中央學校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必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吳冬梅,美國與新加坡道德教育共性研究,[J],求索,2003年第5期
[5]王學儉,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J],高校理論戰線,2005年第5期
[6]徐雙,社會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環節,[J],黑龍江教育,2007年第12期
本文系2019年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思政+X”模式的德育課程整合體系研究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YC2019055。
作者簡介:錫娟娟(1988.04.13-)女,漢族,籍貫:山東濰坊,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江南大學2015屆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