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玲




【摘要】目的:對探尋適合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的中醫治療方案。方法:以90例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后,實施不同治療方案,并對比不同治療方案的臨床實施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兩組治療前VAS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期間兩組患者無不良反應發生。結論:對慢性膽囊炎(肝膽濕熱型)患者實施中藥柴芩清膽湯治療的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安全性好。
【關鍵詞】慢性膽囊炎;肝膽濕熱型;柴芩清膽湯;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2.223
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該病發病率有所上升,不合理飲食與本病的發生和發展有直接關系,發病后具有反復發作、遷延難愈、治療周期長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西醫臨床多采取抗炎治療,雖可緩解癥狀,但長期用藥帶來的不良反應問題較突出。中醫治療慢性膽囊炎經驗豐富,辨證論治體系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本研究以柴芩清膽湯治療慢性膽囊炎,收效較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90例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為研究對象,該批患者收治時間均為2019年3月—2020年3月。以隨機數列表均分為兩組,并分別以觀察組和對照組命名,各40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1.2 方法
研究用藥:(1)消炎利膽片(深圳同安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Z20103015)。(2)柴芩清膽湯(組方:柴胡20g、茵陳30g、金錢草30g、白芍15g、枳殼15g、茯苓15g、白術15g、蒲公英15g、黃芩15g、香附15g、木香10g、甘草3g)。
對照組采取中成藥消炎利膽片治療,3片/次,3次/d,于餐后1h服用。
觀察組給予柴芩清膽湯治療,隨癥加減:伴有結石者加海金沙、雞內金。惡心嘔吐者加竹茹、姜半夏。伴有脅痛者加延胡索、姜黃。伴有便秘者加大黃、生地黃。以清水煎服,1劑/d,分早晚兩次溫服。兩組連續治療4周為一療程,均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如表2所示。
1.4 統計學分析
采取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資料,計量資料以(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以x2檢驗,若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3。
2.2 疼痛程度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3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明顯的與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
3 討論
中醫雖無急慢性膽囊炎的病名,但早在《內經》之中便有相關論述,《素問·繆刺論》有云“邪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靈樞·五邪》謂之“邪在肝,則兩脅中痛”,根據臨床表現,慢性膽囊炎可歸屬于中醫“膽脹”范疇。膽囊炎好發于20~50歲中青年患者,女性發病率較男性高,且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常見病因有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感受外邪、勞傷過度和蟲石阻滯。本病病位在膽腑,與脾失健運、肝失疏泄、胃失和降等有密切關系,肝膽濕熱證為慢性膽囊炎的最常見證型之一,其主癥見脅肋疼痛,口苦咽干,次癥見身重困倦、身目發黃、小便短黃、脘腹脹滿、大便不爽、舌苔黃膩、脈弦滑數。治療以清熱利濕、利膽通腑為主要原則。消炎利膽片為臨床治療慢性膽囊炎的常用中成藥,具有清熱、利膽、祛濕之功效。柴芩清膽湯為自擬方,方中柴胡疏肝抗炎、清熱解毒,黃芩瀉火解毒,清熱燥濕,善于清中上二焦濕熱,現代醫學證實其有抗病毒和抗過敏之效,可清除自由基,消除炎癥。白芍斂陰止痛,蒲公英可解毒、歷史,茵陳退黃解毒,枳殼理氣消脹,金錢草止痛抑菌,白術及茯苓健脾化濕,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奏清熱利濕、利膽通腑之功效。此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治療后VAS評分較對照組低,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表明柴芩清膽湯治療慢性膽囊炎的臨床療效更為顯著,可進一步改善患者癥狀,且無不良反應,安全性有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曉光,張科.清化利膽湯治療急性膽囊炎(膽腑郁熱證)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8,27(10):1819-1821.
[2]鄧玉紅,陳錦鋒,佘玲, 等.加味大柴胡湯治療急性膽囊炎(膽腑郁熱證)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8,27(3):462-464.
[3]嚴舒,李生茂,張光年, 等.自擬疏肝利膽化瘀湯治療肝郁脾虛兼血瘀型慢性膽囊炎的療效及對膽囊收縮功能的影響[J].四川中醫,2019,37(8):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