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心使命源于人民,中國共產黨是來自人民、代表人民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決定了為人民謀利益是永恒初心,決定了繼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初心使命源于黨,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決定了我國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決定了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是新時代高校的使命;而高校的初心使命又從根本上規定了做好大學生“政治引路人”,堅定大學生正確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是新時代高校輔導員的核心使命。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中國高校;高校輔導員;初心使命
“作為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1]這是由于人的社會本質所決定和要求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高校輔導員(以下全部簡稱為“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門力量、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有其自身特殊的規定、使命。這是決定輔導員何以存在、為何存在的根本依據,是現實工作中輔導員找準自身定位,明確主責主業,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標準。尤其是新時代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迫切需要下,準確把握、牢記輔導員的初心使命,更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
(一)因人民而生,堅持代表人民、為人民利益是中國共產黨永恒的初心
任何政黨都有階級性,都是一定階級利益的代表。馬克思主義政黨同樣具有階級性,而且更旗幟鮮明強調自己的階級屬性和政治立場。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所述,“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明確指出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和宗旨。共產黨是在無產階級運動中應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而生。因此,共產黨“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也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則,用以塑造無產階級的運動”[3],它始終代表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集中體現和表達無產階級的意志、致力于無產階級的解放,是代表絕大多數人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為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是一切共產主義者的初心。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是因為從一開始就來自人民群眾,以馬克思主義為信仰,為實現中國絕大多數人獨立解放而成立的。所以,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起就把“人民”鮮明刻在了自己的旗幟上,并一以貫之的體現到全部事業當中去。黨成立之初,早期的共產黨組織就已經提出“勞工萬歲”、“勞工神圣”口號,明確指出工人是替世界上謀幸福的人。1921年黨的一大將黨的名稱定為“中國共產黨”,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的無產階級政黨;1922年黨的二大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分子所組成的政黨”,要求“黨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4]。1945年黨的七大提出修改黨章,旗幟鮮明將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寫入黨章;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進一步凸顯人民標識,毛澤東同志還特別指出“我們是人民民主專政,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5]。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提出要把人民是否擁護、是否贊成、是否高興、是否答應作為一切政策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6],“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堅實根基,根本所在,必須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7]。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開宗明義將這一初心表達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并首次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所有的目的都在于提醒中國共產黨人不要忘了自己從哪里來、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要時刻牢記、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二)繼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
中國共產黨是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共產黨宣言》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政治綱領,明確宣示奪取政權、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實現自由人聯合體、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歷史使命。雖然基于時代化和國別化會有差異,但實現共產主義、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一以貫之的使命追求。馬克思主義政黨就是為這一使命存在。而馬克思主義政黨之所以能夠承擔起這一歷史使命,關鍵在于價值觀上的先進性即始終代表絕大多數人的整體利益和理論上的先進性即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正因為此,馬克思主義政黨一“出生”就具有了自覺地歷史使命意識、強烈的使命擔當和堅毅的使命履行意志。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從誕生起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將馬克思主義刻在了自己的旗幟上,以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和把握為前提,堅持人民為中心,明確把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列為自身歷史使命,把實現世界大同、共產主義、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黨的最高和最終使命。
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強侵略史和人民抗爭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復興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每一個中華兒女最偉大的夢想,它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鳳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和共同期盼。[8]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自覺擔負起這一偉大使命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期盼和要求。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程,黨之所以能夠歷經百年依然充滿生機活力、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并取得顯著成就,其根本之要就在于黨初心不改、時刻牢記使命、勇擔使命、積極作為。可以說,這一歷史使命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依托和目標指向,是靈魂和內核,離開了這一歷史使命就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但昨天的成功并不意味著今后的成功,行百里者半九十,要想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我們繼續艱苦奮斗,繼續推進民族復興偉大事業。正因為此,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開宗明義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求全黨始終同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勇前進。
二、新時代中國高校的初心使命
(一)因黨而生,堅持“四個服務”是中國高校永恒初心
社會關系決定教育和學校的性質,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才,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不是由教育和學校本身決定的,而是“取決于生活條件”。從教育的發生來看,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活動,源自于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客觀需要,深深根植于國家和社會的客觀要求,自誕生起就是為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人而服務。正如習總書記所言,“古今中外,關于教育和辦學,思想流派繁多,理論觀點各異,但在教育必須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這一點上是有共識的”。[9]也就是說,教育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和意識形態性,絕不存在脫離一定生產關系、一定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的教育和學校,任何教育和學校無論看起來多么“價值無涉”和“政治中立”,實質上都是為以培養服務于鞏固政權、治理國家人才為目標。所謂“教育不問政治,教育不講政治,都是資產階級的偽善”[10]。毛澤東也曾指出,只要帝國主義還存在,一切意識形態的東西都必然反映一定的階級關系,所謂學校教育或者文學藝術等等,必然具有意識形態性或階級性。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和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領導一切,這就決定了我國高校是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決定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高校的本質屬性,同時也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最大政治優勢和根本政治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必須要為人民、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中國高校所以為之的根本和創設初心。所以,從第一所大學創建開始,這個初心就已經牢牢根植其中、不斷傳承。從1933年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創辦的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后改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到延安時期的中共中央黨校,以及新中國成立后新辦的中國人民大學等,都明確提出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就教育的根本問題反復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必須面向“四個服務”,其意就在于提醒牢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初心和宗旨,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因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11],決不能出錯,一旦錯了,就好比一顆歪脖子樹,再怎么長也長不成參天大樹。如果淡化、甚至故意忽視我國高校的社會主義性質,那就相當于將社會主義大學等同于資本主義大學,解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存在的根基,這樣就會出現方向性的原則性錯誤,那我們培養出來的就可能不是接班人而是掘墓人。
(二)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中國高校主要使命
使命召喚人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要勇擔歷史使命、實現偉大夢想就必須要繼續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但所有一切都依賴于源源不斷地人才支撐。沒有人才,一切都是零。人才是最深厚的基礎和準備,強國富民之道,要在得人。而要想獲得源源不斷的人才只能通過教育,因為“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12],“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13]所以歷來各國都高度重視教育,將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通過大力發展教育培養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是繼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而要繼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需要源源不斷“走在新時代前列,具有堅定、自信、奮進、擔當的精神狀態,具有理想信念、愛國情懷、道德品質、知識見識、奮斗精神和綜合素質,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的”[14]時代新人。這就決定了新時代歷史方位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主要使命是要為黨培養能夠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何以存在、為何存在的主要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必須時刻牢記主要使命,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目標始終致力于時代新人培養。
三、新時代高校輔導員的初心使命
(一)因黨而生,堅持做好大學生“政治引路人”是輔導員永恒初心
我國高校是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想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必須加強黨對高校的絕對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這是必然要求。牢牢掌握黨對高校的領導權關鍵在于確保高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讓高校成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要讓高校成為堅強陣地關鍵在于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領導權、主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而這關鍵又在于強化大學生政治思想引領和價值匡導,從而爭取和贏得大學生之心。基于此中國共產黨締造了輔導員,賦予了輔導員黨的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好助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門力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初心定位即“政治引路人”。也就說,輔導員不是社會分工自然演化的結果,更不是“飛來峰”,而是基于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而生、為政治而服務的政治輔導員。
從輔導員發展歷史看,輔導員最早萌芽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4年黃埔軍校中國共產黨實施的“黨代表制度”和“政治指導員制度”,1937年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原為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大學”)的“政治指導員”被普遍認為是輔導員的前身,其創立原因在于適應革命發展需要,提高全校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思想政治覺悟。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黨首次提出在高校試行政治輔導員制度并設立政治輔導員主持政治學習思想改造工作。1952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在高等學校有重點試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正式提出“為加強政治領導,改進政治思想教育···有準備地建立政治輔導員制度”[15],這里對政治輔導處工作人員的定位就是政治輔導員,輔導員開始登上歷史舞臺。1953年清華大學率先設立“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制度,旨在“加強黨的領導,日益鞏固和擴大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學校中的陣地”[16]。經過系列試行,1965年教育部正式頒布《關于政治輔導員工作條例》,以法規形式正式確立了輔導員制度,明確規定輔導員是從事政治思想工作的“政治輔導員”。由上不難看出,輔導員從一開始就是源于黨的政治工作需要、脫胎于政治指導員作為政治工作者登上歷史舞臺的。因黨而生、為黨服務是來自“娘胎”的烙印,政治性是先天基因和鮮明底色,政治功能是第一位的,“政治引路人”是初心定位。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修訂版開宗明義的強調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其意也在于提醒輔導員不忘政治引領之初心,牢記政治輔導員本色。如果政治性丟失了,那也就是忘記了自己是誰、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尤其是新時代歷史方位下,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沉渣泛起、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更加激烈性,“講政治”對于高校輔導員來說應該更加彰顯,更應該成為高校輔導員秉持的基本價值立場。
(二)堅定大學生正確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是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核心使命
教育首先在于立德樹人。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而問題在于培養什么樣的人,這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高校是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培養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是確定的。但問題在于如何判定“合格”與“可靠”?《共產黨宣言》這樣描述到,“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17],深刻揭示自由發展是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和核心價值,但自由發展的條件和基礎是全面發展,這就是判斷“合格”與“可靠”的標準和依據,具體來說就是“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所以,新中國從成立起就始終強調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1957年,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8]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19]。隨后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又相繼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又將其豐富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以預見,隨著發展,全面發展的內涵還會不斷豐富。但不管如何變化,“德”始終處于首要位置,從未發生變化。因為人的全面發展首先是德性的成長,育人首在育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也是黨的十九大將“立德樹人”放在“全面發展”之上的根本原因所在。這就決定了“德正”是培養人的首要和根本標準,決定了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門力量、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輔導員在新時代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就是堅定時代新人正確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主要使命是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決定了新時代高校輔導員的培樹目標是時代新人。明確了培養目標也就清楚了立德的基本內涵。所謂“立德”就是堅定正確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因為世界觀的轉變是根本的轉變,“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20],在人的思想領域中,政治思想是核心和靈魂,對其他思想具有決定作用,思想政治素質是最根本的素質。所以,中國共產黨締造輔導員之初以法規的形式明確規定輔導員是“政治工作人員”,根本任務是提高大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和階級覺悟,引導大學生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21]其意也在于此。盡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進入新時代,基于新任務新要求,黨和國家對輔導員的素質要求提高了,輔導員工作內容也從“政治思想工作”拓展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事務管理、發展指導和理論與實踐研究”四個方面,但并不意味著輔導員的使命發生了變化,立德樹人始終是核心使命。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8—32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81.
[5]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5.
[6]習近平.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0.
[7]習近平.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7.
[8]習近平.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
[9]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2日)[N].人民日報,2018-05-03(02).
[10]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3、302.
[11]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0.
[13]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9-10(02)
[14]劉建軍.論“時代新人”的科學內涵[J].思想理論教育,2019(02):9.
[15]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6)[G].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1.
[16]方惠堅.蔣南翔傳[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147.
[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18]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26.
[19]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3.
[2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77.
[21]周良書等.中國高校輔導員工作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61頁.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課題《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政治信仰教育機制與路徑研究(2020SZ151)》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靜(1988—),女,講師,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