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才
摘 要:小學語文不僅是小學教育的基礎學科,它還兼具實踐性等特點,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充分融入當地的人文、風俗、自然、社會等資源,對激發學生愛家鄉的熱情,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有著重要意義。從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很多教師忽視了鄉土文化的重要性,本文結合實際對當前小學語文教育中鄉土文化缺失現狀進行分析。
關鍵詞:語文教育;鄉土文化;缺失;對策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充分挖掘鄉土文化,引導學生從課文、綜合實踐活動、習作等方面有計劃地挖掘鄉土的習俗、風情等。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一、立足語文課本,了解鄉土文化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文本拓展延伸。文本拓展延伸應立足文本,補充相應的材料,從而在開拓學生知識視野的同時,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鄉土文化,立足文本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課堂拓展延伸,既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拓展中的對比閱讀,也能讓學生更了解自己家鄉的鄉土文化,增強學生對家鄉特色文化的自豪感和傳承優秀文化的使命感。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課文都涉及鄉土文化的內容,語文教師可適當在課堂上拓展延伸。比如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課后延伸環節中,筆者播放一段“萬峰林五千人竹子舞”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那壯觀的場面,吸引注意力,再向學生介紹竹子舞、板凳舞、“八音坐唱”等鄉土文化。
二、參加綜合實踐活動,走進鄉土文化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痹谡Z文教學中真正地滲透鄉土文化,就必須讓學生體驗生活,親身去實踐,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實行“大語文”教學。筆者多次帶領學生走進村寨,與村民打糍粑,學唱“八音坐唱”,學織布;了解“三月三”“六 月六”的來歷;走進“查白歌節”,感受青年男女對歌的樂趣等,深入觀察和認識家鄉風俗民情。筆者還組織安排了“小導游”活動,讓學生將家鄉優美的風光結合鄉土習俗進行解說。例如,把“八音坐唱”、竹子舞、板凳舞,特色飲食“五色花米飯”“糯米粑”等介紹給到萬峰林游玩的中外游客,并邀請“八音坐唱”的演員和舞蹈老師指導。這樣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熱情極高,對鄉土文化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鄉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3.1鄉土文化是鄉村兒童生命的文化基因
對于鄉村兒童來說,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便與鄉土結下了不可分割的聯系。他們享受著鄉村的空氣、水、瓜果蔬菜和糧食。游戲基本上是兒童的生命狀態,鄉村的各個角落、田野、河邊、山坡到處都是他們游戲的天堂。他們所到之處塵土飛揚,這就是相對于城市孩子來說的“土氣”和“村相”。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個陌生社會,但是鄉村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熟人社會。鄉村兒童可以在村里四處“撒野”,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樣。他們沒有從商店購買的精美的玩具,但是他們會自己動手創造,彈弓、手槍、陀螺、毽子、沙包、跳繩等等,他們利用鄉村里一切能利用的材料,制作出各種玩具。
在游戲中,鄉村兒童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鄉村兒童也會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和田間勞動。雖然在生產勞動方面,大部分兒童是有強烈的抗拒心理的,但這就是他們的生命狀態。當他們長大成人,走出鄉村之后,對兒時的回憶,游戲和勞動是最刻骨銘心的兩項內容??梢哉f,無論以后身在何處,是何種身份,鄉土文化是每個從鄉村走出來的人的文化基因。
3.2“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新農村”建設,不僅涉及物質上的投入和改善,還涉及到對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民風民俗的保護和傳承上。鄉村小學作為鄉村社會的文化中心,在保護和傳承鄉土文化方面有自己的獨特的優勢,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相較于其他學科,小學語文的人文性質使得小學語文在其中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3.3可以豐富教學方式,培養兒童積極活潑的精神面貌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不過是對字、詞、語法的講解以及對名家名篇的欣賞。課本上的內容由于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從情感上也很難產生強烈的共鳴,一篇美麗的散文,一首優美的古詩,由于需要背誦,卻成為他們沉重的心理負擔。如果把鄉土文化融入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中來,效果會截然不同。比如古詩《詠柳》,如果只是講解字義詞義以及詩句的含義,學生們很難欣賞到柳樹的柔美?!氨逃駣y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碧玉是什么樣的?“垂下”是一種什么狀態?“碧玉”和“樹”只是兩種在某一點上相近的事物羅列在了一起,學生們不能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展示從村里拍攝的柳樹的圖片,告訴學生們這是在哪里拍的,然后再配上詩文,這樣的話,一棵柳樹就拉近了學生與古詩的距離。這棵柳樹不再是唐朝的那棵柳樹了,它就是村里的那棵大柳樹。老師也可以布置課后作業,可以讓學生尋找村里最美麗的柳樹,可以在家長的協助下發給老師,老師在課堂上展示學生們的作品,這樣的課堂必定是生機勃勃的。又比如,在講解《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回家向村里的老人請教關于本村的先烈故事,然后在課堂上把自己聽到的故事將給老師和同學們聽,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可以讓他們在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中得到熏陶。這樣,課本中的五壯士不再是一個符號,他們會有血有肉鮮活起來,因為自己的身邊也有這樣的英雄故事。
綜上所述,城市的發展,文化的融合,現代都市文化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對傳統鄉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小學語文教育作為人生的啟蒙教育學科,承載著文化傳承的重要責任,然而在社會文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中鄉土文化缺失現象普遍。因此,我們要轉變思想,創新形式,煥發鄉土文化的活力,使其滲透到小學語文教育中,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親切性,促進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筑牢文化教育的“橋頭堡”。
參考文獻:
[1] 黃雙柳 . 小學語文教育中鄉土文化缺失研究 [D]. 湖南師范大學 ,2013.
[2] 徐小梅 . 關于小學語文教育中鄉土文化缺失研究 [J]. 課程教育研究 ,2020(12):59-60.
東源縣燈塔鎮中心小學校長 ?5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