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英
【摘要】小學教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造的初始階段,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考力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從而體現新課標精神,達到教育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創設問題、實踐操作、數形結合、一題多解、猜想,促思考。
國學大師萬春明說:“匠人與大師的差別在于,匠人善操作,而大師善理論;匠人慣重復,大師善創新?!?的確,數學大師們用用自己的態度詮釋、引領著當代數學的發展方向。思考是行動的先行,創造的源泉,思考力是人的思維能力。我認為:思考力不僅是學生從事數學學習的必備品質,也是數學教學的目標。
一、 創設問題,引導思考。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就有了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創設問題情景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能打開思維的閘門,能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問題情境的形成不是自發的,而是教師為把學生引入積極的思維狀態而有目的的設置的。
如在復習分數應用題時,出示問題:某班有學生54人,其中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4/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解題前,教師設問:“怎樣理解‘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4/5’中的數量關系?”一句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整個課堂成為學生思維的放飛場。有的說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5/4,有的說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少1/5,有的說女生人數比男生人數多1/4,也有的說男生、女生各占全班人數的4/9、5/9,還有的說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4∶5……學生從各個角度對其中的數量關系進行了分析,教師鼓勵學生:“看誰的解法多!”此時,自然會有多種解答方法從學生的筆下涌出,從而思考力得到很好的鍛煉。
二、實踐操作,促進思考。
心理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發展。如我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做了一個“測算”的實踐活動:拿一個圓柱形茶葉盒,量一量它的底面積和高,再算出它的表面積。那該如何測量它的直徑呢?充分創設操作和實踐的機會,這時同學們的情緒高漲,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于是出現了以下的操作:(1)用一根線繞茶葉盒一周,然后量出線的長度,用線的長度除以π就是直徑。(2)先把茶葉盒的底面描畫在白紙上,剪下這個圓對折,量出折線的長,就是直徑。(3)把直尺上的零刻度線固定在茶葉盒底面邊緣的一點,慢慢轉動直尺,測量出的最長的距離就是直徑。(4)讓茶葉盒在白紙上滾動一周,再畫出它的側面展開圖,由測量出的底面周長便可求出直徑……自由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靈感,給學生留下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智慧的火花不斷涌出,方法多多,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思考力。
三、數形結合,協助思考。
因為線段圖具有直觀性強的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正確地運用,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如在一次六年級數學科的單元測驗中,有這樣一道應用題:甲以每小時6千米的速度步行前往某地,過2.5小時后,乙以每小時18千米的速度騎自行車追甲,乙出發多少時間后可追上乙?(要求列方程解答)在評講時,我根據題意畫出線段圖:在畫出線段圖后,我要求做錯的同學再仔細讀題,然后對照線段圖,他們終于發現癥結所在,弄清了問題的來龍去脈。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如能把線段圖運用得當,并配以簡潔明白的文字說明,是可以突破數學應用題教學這個難點的,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從而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
四、一題多解,發散思考。
在數學教學中,往往解決問題的途徑都不是唯一的。我認為:設計一些能讓學生的思維在條件開放、問題開放、策略開放、結論開放的題目,讓學生參與創造力的開發,體驗創新的快樂。對培養思考力極其重要。舉這樣一個例子:在引導學生學習三位數加三位數估算時,318+443學生就會有許多估算方式。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在黑板上把這些計算方法都寫列出來:①318+443≈760,這位學生這樣解釋:把318天小估成320,把443小估成440,合起來是760;②318+443≈750,解釋為:把318小估成300,把443折中估計成450,合起來是750。③318+443≈770,學生這樣說明:把318大估成320,把443折中估成450,合在一起就是770。其實,每個同學的解釋都符合估算要求,每一個解釋都合情合理。但從實際需要來看,計算又快又接近準確數值的還是第③種方法。
五、大膽猜想,創新思考。
牛頓認為“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痹谟柧殞W生直覺思維方面,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敢于創新,沖破思維定勢,擺脫常規約束,允許學生突發奇想,甚至異想天開。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時,先讓學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數”會有什么特征?有些學生可能受“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影響,會猜特征是“個位數是3、6、9的數”。接著出示一組個位是3、6、9的數,如13、16、19、23、26、29……學生發現這些數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組數,如12、15、18、21、24、27……學生發現這些數反而能被3整除。這樣,通過猜想揭示矛盾,造成學生認知上不平衡,從而激發起學生繼續探索的欲望:為什么后面這一組數都能被3整除呢?學生又帶著這個問題進行猜測探索,最后發現原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是:一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
總之,?古人有“行成于思毀于隨”,也有“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的古訓,如果沒有往日的深思熟慮,就不會使思維從量變到質變的瞬間迸放出創新的思考火花。要給學生一定的思維時空,既要勞逸結合,有張有弛,遵循生理和心理周期性起伏變化的規律,還要處處留心搜求,把進行的其它活動或接觸到的其它事物有意無意地和自己思考的問題聯系在一起。這樣久而久之,思考力就在“潤物細無聲”中得以培養了。
【參考文獻】
線段圖解應用題能力的培養--《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0年11期
提高數學思考力 發展學生能力 —— 李波2010-7-1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新度中心小學 35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