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相成
摘 要:高中化學教師在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教學能力的過程中,化學教師需要具備基礎的課堂觀察能力,以便于運用在真實課堂情境教學過程中,這樣教師則可以有效的掌握課堂教學效果,從而根據教學情況對自身的教學行為和課堂教學的動態作出相應的教學評價。也正因為上述因素,為了促進高中化學教師課堂觀察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的教學,本文則將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高中化學課堂觀察應用展開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應用對策,以便于為相關專業教師在遵循新課改轉變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參考。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高中化學;課堂觀察
引言:課堂觀察展開的過程主要是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對講解課程的教師進行聽、評?,F如今,新課改不僅對初等教育提出教學模式的轉變的要求,同時也要求高中教育形式也要進行創新,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呈現多種教學形式,從多角度展開教學活動,進而可以全方位的培育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樣則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所以,課堂觀察對于高中化學教師提升教學效率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影響。高中化學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實現課堂觀察,才可以真正的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并對其作出相應的學習評價。本文在分析教師專業發展在高中化學課堂觀察應用的過程中,則會根據實際情況分析課堂觀察形式,并完善課堂觀察模式,進而為相關其他專業的教師提供優質的課堂觀察參考資料,讓其他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根據觀察結構創新教學方式,更好地服務課堂,服務學生。
一、關于課堂觀察的概念探析
(一)概念
課堂觀察一詞源于西方教育,其主要是通過課堂觀察,對教學方法展開研究,并結合真正課堂的情況制定課堂觀察的量表,以凸顯課堂觀察的特色。從課堂觀察這個詞的概念分析,課堂觀察在運用的過程中需要對數據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改進學生的不良行為,以促使學生和教師共同朝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其次,課堂觀察其主要意義時為了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讓教師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作用,所以,需要教師自身明確課堂觀察的意義,讓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擺脫傳統教育形式的影響,真正實現在教的過程中也可以做到聽和記,這樣在課后才能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這也是教師所具備專業教學能力的要求。
(二)特征
實際上,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式。其具備的特征與其他教學研究形式有著一定的差異,具備表現在如下方面,首先,該研究方式在運用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其次則是系統性,教師需要根據目的制定完整的觀察量表,以促進觀察效果的科學性。此外,要能確保其課堂觀察的理論性,如果在實際的課堂觀察時,教師缺失其理論指導,則會讓課堂觀察失去原本的作用。選擇性和情境性也是課堂觀察的主要特征,教育工作者需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具有教育意義的教學活動主題,結合良好的學習環境,這樣教師才能了解其課堂教學情況。如視頻錄制的方式,也可以讓教師了解本節課所要講解的知識點,并且這樣也會凸顯學校文化,讓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互動,并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這會讓教師所制作的觀察量表更趨于合理[1]。
二、關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高中化學課堂觀察量表的建構
(一)觀察量表的制作
制作觀察量表這一過程,需要考察教師是否具有良好的觀察能力,從其量表制作的效率分析是一方面,確保量表的效率可以得知教師在課堂上觀察的真實情況。因此,作為一名專業的高中化學教師,在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課堂教學情況時要能合理觀察,確保所設計的觀察量表具有化學課堂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教師要能根據所積累的數據對課堂行為作出準確的推測,以便于為日后的課堂教學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1.高中化學課堂觀察量表的制作要求
在制作高中化學觀察量表的過程中,觀察課堂教學的教師要嚴格遵循如下要求:
(1)觀察點的確定。為了提升觀察效率,讓每一次的觀察結果都具有精準性,在制作觀察量表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做好對化學課堂觀察點的確定。
(2)探討。在明確觀察點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確定主要觀察內容,這樣即便在觀察時遇到問題,教師也能及時跟進問題有針對性展開討論,進而根據主要觀察點,解決問題。因此,在制作觀察量表之前,教師需要進行相關方面的討論,讓課程內容與觀察內容相一致,從而促進觀察量表制作的規范性。
(3)結合化學學科特征合理的進行觀察量表的制作[2]。
2.高中化學課堂觀察量表制作步驟
高中化學課堂觀察量表的制作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其一為設計階段,在設計量表的過程中,要確定量表設計的主要目標,從學生的學、教師的教以及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文化四個角度分析,然后根據學生的維度分析學生對量表的認知維度,如準備、傾聽、互動、自主、達成。其二則是結合實際的課程編輯課堂觀察量表。比如,在觀察課堂教學情況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掌握所處的教學環境的情況和學生具備的學習基礎知識,然后有針對性設計問題,提出問題與學生之間展開互動探究。其三,則是對教學實踐行為的改正,教師需要展開課前交流活動,組成相關專業的小組,讓小組成員積極發表自己對課堂觀察的見解,這樣在完成制作量表后,才能有效的檢測其量表是否具有實用性、可操作性。在完成上述三個階段的制作后,教師才能正式使用量表[3]。
3.高中化學觀察量表的制作實例
對于制作量表真實案例的分析,可以從以下信息進行深入的探究。這樣可以確保其觀察量表制作的有效性。
在對高中化學科目進行課堂觀察時,通常會采用小組觀察法,案例中,化學組一共有20位教師,在觀察實驗展開之前,相關的指導人員需要將教師分為兩個小組,一組10個教師,其中一位教師擔任組長,其余教師為組員,組長為組員分配相應的觀察題目和任務,并且要提出較為明確的觀察要求,然后組員開始進行化學課堂觀察,并做好相關觀察的記錄。定期將記錄數據匯報給組長,組長在通過與組員的交流,對其記錄的數據進行整理,對于存在的問題的數據,可以讓組員再次進行化學課堂觀察記錄,從而保證課堂觀察記錄數據的有效性。組員在觀察的過程中要能對觀察的教師做好選擇,并根據所觀察班級學生的座位,形成課堂觀察思路,避免在觀察時出現意外狀況影響觀察效果。兩個小組可以將其觀察任務設定為五個觀察點。
第一個觀察點:班級人數35人,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式為自主學習,在觀察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自主進行學習,首先對學習目標的了解,然后根據教師的引導,開始閱讀知識,并聽從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在這35人中,主動學習的學生有20人,其余10人需要教師反復提醒,其余5人則處于被動狀態。
第二個觀察點:班級人數30人,主要觀察學生是否全員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觀察的過程中發現主動配合教師授課的學生有10人,其余15人獨立思考,其余5人需要教師提問。
第三個觀察點:班級人數45人,觀察目標為學生學習時間,本節課共45分中,45人中有5人在教學時間中集中注意力,完成學習任務。10人在小組談論中將學習時間控制在20分鐘,另外30人注意力時間較短,需要教師不斷的提示,才能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講解中。
第四個觀察點:班級人數30人,主要觀察學生是否能接受課堂延時,10人耐心等待教師完成教學講解,20人注意力分散。
第五個觀察點:班級人數35人,觀察目標觀察學生一節課的學習效果,根據教師提問的問題和學生的反饋,得知有15人認真聽講,理解教師講解的內容,10人對教師的知識講解有部分不理解,10人因為沒有注意聽講,無法回答教師的問題,效果不佳。
從這五個觀察點中可以發現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同,觀察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區別。這也就充分的說明,不同班級的學生的身心特征不同,教師機需要結合所要觀察教師的教學方案,也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觀察,這樣觀察效果才會更為準確。
(二)高中化學觀察量表使用建議
從分析高中化學課堂觀察量表的相關案例中可以得知,教師在觀察課堂教學情況時,設計觀察量表的過程中要能嚴格遵循其量表制作的標準,確保所制作的量表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使用價值,并且教師也要保證量表中數據具有真實性。因此,在制作量表的過程中可以遵循如下建議,增強其量表的真實有效性,做好量表定量和定性的設計,在完成量表記錄要及時的分析相關的數據信息,這樣才可以確保量表中的數據對教學評價產生的參考效果。在維持量表數據真實性的過程中,教師在課前就應該根據相關的要求,明確任務,在課堂上認真觀察,詳細記錄數據,在觀察的過程中,切記不要影響教師的正常授課,否則會阻礙學生的學習。在觀察的過程,可以借助先進的觀察儀器記錄時間。其次,教師所觀察的數據要具有客觀性,在完成觀察后與其他觀察者進行探究,然后將數據進行整理。在記錄的過程中,要能預防數據遺漏現象的產生,對數據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才能讓數據結果準確。新課標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能注重對教學模式的翻轉,轉變傳統課堂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條件和好的教學環境,但在創新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自身研究教學形式轉變的方法,要能保障所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產生一定的教育意義,所以做好課堂教學工作觀察是每一位教學工作者的任務。要想讓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產生良好的效果,教育工作人員仍需要不斷的嘗試,讓自己逐漸從新手教師走向專業化的教師。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展開課堂觀察的過程中,高中化學教師要做到如下幾點,要能結合課堂教學流程,解析觀察點,將其細化,以此實現一人觀察全方位,這樣則可以掌握豐富的觀察信息,以便于記錄整理。如演示化學實驗時,學生的觀察點,教師的觀察點;在實驗室做學生實驗時,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的引導能力等。其次,要能根據觀察的數據制定相應的量表,以便于其他觀察者可以簡單明了的參考,對于不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要能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觀察量表進行改正,以保證其觀察量表的可行性。最后,在制作觀察量表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根據的教學觀察要求,在其理論指導下,讓其觀察量表具有較強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劉捷.挑戰世紀的教師[J].教育科學出版社年版.2012,(6):34-90.
[2]杜廣謙.相約課堂觀察[J].時代教育.2014,(56):34-90.
[3]陳瑤.課堂觀察方法之研究[J].華東師范碩士論文.2018,(4):3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