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將思政教育融入各類課程的有效手段,《經濟法》課程作為法律基礎課,在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設計與實施具有必要性。因此,本文從多個維度,提出具體的設計與實施路徑。
關鍵詞:《經濟法》;課程教學;“課程思政”;設計與實施
引言
新時期背景下,高校《經濟法》課程教學目標,是培養掌握專業法律知識和技能,且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素養的專業人才。思政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落實路徑,將其與《經濟法》課程相結合,打造“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有助于增強教學與人才培養效果。
一、《經濟法》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首先,高素質人才培養現實需要,高校承擔著教書育人任務,需培育德才兼備的高質量人才,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將《經濟法》課程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打造課程思政育人模式,有助于學生掌握專業法律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三觀,成長為高質量人才。其次,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培育經濟管理專業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經濟法》理論、法律制度,特別是與經濟管理相關的法律制度,形成法律意識、規則意識,成長為心理健康的法律人才。而《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的課程思政設計與實施,滿足了這一人才培養需求。最后,課程之間內在聯系的必然要求,《經濟法》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僅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相應的經濟法律規范,同時大學生能夠了解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下,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是一次再教育的過程,與思政教育之間的耦合性,使課程思政建設成為必然。
二、《經濟法》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施路徑
(一)挖掘課程德育元素
基于《經濟法》課程的基本性質,《經濟法》課程教學內容中包含諸多德育元素,不僅包含常規的愛國主義意識塑造、引導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和崇高理想信念。同時在《經濟法》課程教學內容中,也涵蓋公民法律意識培養,增強學生對法律的敬畏之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等教學內容。因此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施,必須要深入挖掘《經濟法》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將其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石,增強“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與針對性。
(二)找準課程思政切入點
《經濟法》課程本身蘊含的德育元素,為開展“課程思政”設計和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課程思政”設計過程中,教師應將以生為本作為基本理念,將增強學生收獲感作為“課程思政”設計目標。在“課程思政”設計與實施過程中,避免簡單粗暴的直接切入,而是采取科學合理的融入方法,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教學設計過程中,《經濟法》教師應探尋單元教學節點,找準思想政治切入點,避免將德育元素生硬化融入,而是結合社會熱點的法律問題,將德育元素合理融入其中,形成思政與《經濟法》教學的有機銜接,發揮相互促進的作用??偠灾瑹o論是教學內容設計,亦或是課堂教學環節設計,均要保證德育元素的潛移默化融入,對學生形成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作用,通過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實現法律知識與職業道德素養的協同培育,增強“課程思政”實施效果。
(三)創新課程思政教育模式
《經濟法》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應結合《經濟法》課程實際,將挖掘的德育元素采取嵌入式設計,轉變《經濟法》課程教學的傳統方法,以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為核心,對“課程思政”的教學流程進行優化設計,以此保證“課程思政”實施效果。一方面,采取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融合多種教學方式方法,為學生打造混合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翻轉課堂教學,轉變傳統的師生角色定位,通過課前為學生分配學習任務、課堂教學中集中只是講解,課后開展第二課堂學習活動和作業輔導,幫助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實現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通過線上與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能夠使學生將網絡學習結合書本知識,理論學習結合實踐活動,混合式的教學模式有助于鞏固“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另一方面,在“課程思政”實踐教學過程中,采取嵌入式的課程設計。《經濟法》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第一,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真實案例,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和探討,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勢,剖析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和法律現象,使學生在案例的分析和學習中,了解法律知識的實際運用,同時將德育知識滲透其中,增強實踐教學效果。第二,結合校外實訓、社會實踐等活動,組織學生觀摩庭審現場,組建模擬法庭,促進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結合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法治觀念。第三,以小組形式開展實訓演練,教師為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任務,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模擬,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增強團結協作能力。
(四)建設高水平教學團隊
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設計者與實施者,教師隊伍質量和教學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法》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施,對《經濟法》課程教師的政治素養與教學水平具有極高要求,因此在“課程思政”設計實施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該教學團隊建設過程中,可以選擇法學教授、思政教授以及律師,作為專業課教學的主導師資力量。同時促進師資力量之間的多學科合作,共同開展“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施。除此之外,在“課程思政”高水平教學團隊建設過程中,需眼見高校具有較高素質水平的思政課教師,該教師在“課程思政”設計實施過程中,主要負責深度挖掘《經濟法》課程中的德育元素,為“課程思政”實施做好基礎準備工作。納入高校輔導員教師,主要負責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變化,并為學生組織多樣化的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鍛煉。納入律師作為《經濟法》兼職教師,主要負責在“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過程中融入企業真實案例,引導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該教學團隊由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組成,通過明確分工提高“課程思政”設計效率,且各教師團隊協同合作,共同促進《經濟法》課程思政的教學實施。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質上是法治經濟,所以,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施,必須要明確其根本教學目標,是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的法制觀,促使大學生深入解讀我國依法治國的理念,正確理解當前市場經濟背景下的法治基礎和信用基礎,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精神和規則意識。因此,應科學合理進行課程思政設計和實施,進一步鞏固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王開宇.財經高校非法學專業經濟法“課程思政”改革探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5):147-148.
[2]邵將,伍嬋提.高校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經濟法》課程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32):145-148+151.
[3]陳韶君.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2(03):101-104.
作者簡介:趙元媛,1980年11月15日,女,漢族,山西汾陽,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工作單位:貴州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