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曲藝術是我國戲曲的瑰寶,如今流行音樂使得傳統戲曲逐漸消失在年輕一代的意識中,為了讓昆曲得到發揚與傳承,把昆曲藝術帶到中學音樂課堂上,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昆曲深入人心。
關鍵詞:音樂教育;昆曲藝術;中學生;教學方法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婉轉細膩的水磨腔,柔美窈窕的身姿,這便是“百戲之祖”昆曲。作家楊守松先生寫道:“美聲美,美而不舞;芭蕾美,舞而不唱;交響美,不舞不唱。唯有昆曲,且歌且舞,亦文亦武。昆曲文辭美,聲腔美,身段美,服飾美,水袖舞蹈美……昆曲集中國文學藝術之大成,為中國文化至醇至美。”
如今,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各大傳播媒體涌現于世,使音樂得以多元化,大眾化。在廣大人民享受各種音樂氛圍的同時,當代的音樂環境正以空前的速度感染著校園。由于中學生對于人生觀、審美觀沒有一定成熟的概念,這種朦朧的狀態容易受到外物的影響,日常生活中孩子們每天耳濡目染的是當今最受歡迎的流行音樂,他們喜愛的多是《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此類音樂欄目,CCTV11這個頻道似乎消失在了孩子們的眼中。于是,他們對地方音樂文化了解少之又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也微乎其微。我認為,對傳統戲曲文化的了解與傳承是非常有必要的,作為一名中學音樂老師,當聽到《皂羅袍》婉轉悠揚的唱腔時,我便想把這份美送給我的孩子們,攜手孩子們與杜麗娘共賞良辰美景的同時,讓昆曲的種子悄悄在他們幼小的心田播種,日后生根,發芽……
下面我就如何將昆曲藝術融入音樂教育談談我的看法。
一、藝高人膽大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擁有其專業知識,只有自己知識滿腹時才能將所學傳授于學生。音樂教師亦如此,只有教師走進音樂,學生才能走進音樂。因此,教師首先要對昆曲產生興趣,熱愛昆曲藝術,多聽多唱,甚至進行系統的學習,多進劇院觀賞劇目的演出,做一名真正的“戲曲票友”。只有不斷地接觸昆曲藝術,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厚積薄發,在課堂上應用自如,侃侃而談。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021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提到:“音樂教育要以興趣愛好為動力,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學生對昆曲藝術沒有興趣的原因大多是:昆曲節奏慢,聽不懂,太古老,不流行。作為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迂回百轉的唱腔,唱詞的方言化,行云流水的身段技巧,使得昆曲的學習變得更加困難。相比較而言,流行音樂節奏感強,與時代同步伐的特點讓學生們更容易接受并產生興趣。中學生雖然對待自己的興趣愛好已經比較明確,但他們依舊強烈的好奇心為我們播下昆曲的種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那如何讓學生們對昆曲產生興趣呢?這就要求音樂老師要找到良好的方法,營造出良好的氛圍。例如,利用課外時間帶學生們出去采風,去到大戲院近距離地觀賞一出戲,到當地戲曲博物館參觀了解一些昆曲的歷史以及昆曲服飾;也可以在音樂課堂上讓同學們學一學唱腔,舞一舞水袖,走一走臺步,舉行一些小型的演出比賽等等,讓學生在展示自己的同時喜愛上昆曲藝術;還可以請到一些專業的昆曲老師、名家來做一些講座,進行專業的藝術指導。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在豐富學生昆曲知識的同時,我相信也能有效地喚起學生對學習昆曲的興趣。
三、在快樂中學習
一堂優秀的音樂課是充滿活力,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帶有戲曲特色的影視劇片段,如《鬢邊不是海棠紅》,這樣學生能夠放松心情,更快地投入到學習昆曲的氛圍中去。接著,從播放片段中慢慢引出,回歸到主題進行昆曲的賞析。當然,在賞析昆曲之余,有能力的教師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給學生表演,在博得學生掌聲的同時也讓學生被婉轉動聽的唱腔所吸引。給學生講故事也是課堂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一種好方法,但是故事的主人公應當是張繼青、蔡正仁等昆曲表演藝術家。這樣一來音樂課就會變得十分有趣,學生們肯定會對下一堂音樂課充滿了期待。
如今的學生們都十分喜愛流行音樂,而今天的流行音樂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戲曲元素,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接觸到戲曲,從而喜歡上戲腔戲韻。所謂戲歌就是融入了戲曲元素的歌曲,達到戲中有歌,歌中有戲。中國出現的第一首戲歌是《故鄉是北京》,這首歌讓很多人為之驚艷,發出了原來戲腔如此好聽這樣的感嘆,使得不少年輕人開始關注戲曲,學習戲曲。現在,很多有戲曲元素的歌也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例如周杰倫的《霍元甲》、王力宏的《花田錯》、《赤伶》等等。從戲歌教學入手,讓學生在聽歌唱歌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受到戲曲的感染,或多或少地學習了戲曲唱腔,這會讓學生以后學習昆曲變得簡單一些。
總而言之,昆曲以其獨有的高雅與魅力成為了中國傳統戲曲的一顆明珠,在音樂課中融入昆曲藝術,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己的審美與綜合素質。因此,為了更好地使昆曲藝術進入音樂課堂,需要教師創新地運用一些多元化教學手段,豐富課堂的內容,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昆曲的魅力,從而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熱愛昆曲,熱愛音樂,熱愛生活。
參考文獻:
[1]楊守松,《大美昆曲》
[2]張懷婷,淺談中學音樂課中戲曲教學方法,影劇新作,2014(03):81-81
[3]《2021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
作者簡介:周羽芮,2001年11月20日,女,漢族,江蘇省昆山市,湖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本科在校生,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