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明 鄭大偉
摘 要:隨著我國當前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進行,城市道路優化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實現資源優化性配置,還有助于防止對周邊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將低影響開發理念融入到城市道路綠化設施的各個環節中,從而提高實際的設計效果。本文論述了基于低影響開發的城市道路設計優化措施,旨在給實際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
關鍵詞:低影響開發;城市道路;優化設計
國外對于低影響開發技術產生了諸多的研究成果,在進行城市道路優化設計工作中需要充分的發揮低影響開發的設計理念優勢,根據區域特征和道路順利要求構成完整性較強的設計方案,解決以往城市道路設計中粗放式的工作模式,防止對周邊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使得城市道路部優化設計效果能夠符合相關的標準,為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奠定堅實的基礎。
1 低影響開發的概述
為了使低影響開發理念能夠在城市道路設計中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效果,在實際工作中需要了解低影響開發的特點,從而為后續工作提供重要的方向。低影響開發是美國在環保部署規劃中所提出來的重要城市水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這一設計思路的提出為城市建設開發提供新的思路以及對策。在我國在2014年頒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的指南,構建了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旨在為各個城市建設提供重要的依據和支撐。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充分的發揮城市綠地和道路對于雨水吸納和緩釋的作用,有效緩解城市的內澇問題,減少城市地表徑流的負擔,能夠多方位的保護我國的水環境。在傳統道路雨水排水設計時,需要將雨水進行快速的收集,之后再排放到周邊的水體中,但是隨著我國當前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中的水污染逐漸朝著復雜性的方向而不斷的變化,所以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轉變以往粗放式的城市道路設計規劃思路,從而提高實際的設計效果。比如在新時期下,需要根據城市道路的總平面和縱斷面優化整體的規劃布局,保留足夠的生態用地,并且合理的控制好城市道路規劃中透水面積的比例,防止對城市原有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并且還需要將因地制宜開發理念融入到實際中構成完整性的低影響開發設計模式,從而使得實際規劃效果能夠得到全面提高,促進城市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2 低影響開發的城市道路設計要點
2.1 高架橋、城市快速路、隧道
在城市道路優化工作中,可以設置高架橋銜接兩個核心區域,比如這一地區是以居住用地和教育用地為主,在日常通行時經常會存在擁堵的問題,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橫向來設置高架橋,并且在周邊設置人行通道便捷人們的出行。在中心城區對于高層建筑密集區域來說,可以采取隧道主線和地面道路的建設方案,在互通節點中采取高架主線和地面道路的綜合設計方案。
其次在進行城市快速路設計時,需要遵循整體性的角度提升,提升城市當前的交通水平。在快速路設計時,要和周邊的路網結構進行相互的融合,形成空間多層次的道路體系,解決區域內交通擁堵的問題,在設計設計時,可以在東西快速干道上預留上下匝道的預留口,防止存在較為嚴重的擁堵問題。
最后在進行城市隧道設計時,要綜合兩端銜接地面道路和地質條件等等,應當科學有序的規劃好高層和地形地物,城市道路隧道平面和縱斷面要滿足相關的標準,綜合性的考慮實施難度和行車舒適度等等。
2.2 交通組織的優化設計
在進行交通組織優化設計時,需要根據平面交叉口轉彎車流的特征來進行不斷的優化。首先對于左轉彎導向車道交通組織優化工作中,需要排除左轉交通車道對于執行交通的干擾,從而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實際設計時對于單向車道來說進口到只能增設一條車道,直行車和右轉車相比于左轉車來說,如果比例更大的話,那么整個車輛行駛會更加的通暢,左轉車不用考慮占用專門車道,防止對各個道路行車造成一定的影響。從幾何方向來看,由于道路條件本身的限制性,在右轉車流量較小的交叉口中,如果采取的是右轉車流和相交道路上車流共用車道的方法,那么會使得實際道路交通經常會存在擁堵的問題,所以在相交道路上要增加一條車道,以此來作為右轉車流的加速車道,防止存在交通擁堵,并且可以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的次數。其次在后續設計工作中需要利用交通資源充分挖掘道路本身的潛能,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和交通設施,從而降低交通結構外部所產生的成本。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適當借鑒日本道路設計的思路,日本道路不寬,但是利用率較高,在實際設計時需要實現城市知道路和次道路的微循環,支路和次路要設置成單向交通,對于較寬的路面來說要設置兩條左右的車道,實現路網結構的有機結合,從而保證道路能夠具備便捷性的特點。
2.3 道路雨水低影響開發系統
為了使城市道路設計能夠符合相關的標準和要求,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加強對道路雨水低影響開發系統的合理性設計,從而為后續使用提供重要的基礎。在傳統道路設計方法時,主要是將道路分為不同的等級和斷面,在此基礎上要充分的結合低影響開發系統合理的規劃道路的設計范圍,從而提升實際的設計效果。在道路設計時,橫斷面包含的是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等等再結合低影響開發理論,合理的設置好不同的分流設施,從而提升實際的設計效果。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做好科學性的規劃以及調整,劃分為不同的綠化帶和開放性的綠地,根據綠化帶地影響的開發措施設置植草淺溝等等。針對開發綠地低影響措施,設置雨水濕地和生物滯留帶等等,根據硬化地面融入透水混凝土,從而防止出現較為嚴重的內澇問題。
2.4 道路雨水銜接系統
在進行道路雨水銜接系統設計時,需要根據坡面坡向和分隔帶的位置,開展綜合性的空間設計。在實際設計工作中要融入先進的技術,完善這一地區的基礎設施,在雨水設施實際實施時,需要設置溢流雨水口和導流管。溢流雨水口中如果洪峰徑流量是比較多的話,那么要實現溢流排水量設置,在匯水面對低高度位置中,可以低于路面35毫米左右。同時還需要超出綠地面,需要實現流量的科學設計和調整,并且根據這一地區的內澇防治要求進行全方位的核對。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設計工作中,需要在雨水口上設置相對應的截污設備,防止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水體中,造成嚴重的污染。
其次在進行導流管設計時,要認識到導流管本身的功能是增滲和雨水回收,在實際設計時可以融入透水鋪裝和生物質流進行組合性的利用。導流管的管徑和分布密度要大于設施本身的最大入滲量。在實際工作中要經科學的設計和計算,在計算形式方面需要選取孔口自由出流和孔口眼沒等多種技術方式。在導流管埋管坡度設計時,要秉承著因地制宜的原則,確定好其中的影響因素,從而提高實際的設計效果。
3 結束語
在進行城市道路優化設計工作中,需要加強對低影響開發體系的有效研究,根據城市道路的不同層次提升后續的設計效果,綜合性的考慮道路本身的排水系統,完善道路本身的基礎設施,加強對不同階段的優化性設計,在以往城市道路設計的基礎上融入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從而使得道路的排水能力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防止對周邊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周正,王瑋.基于海綿城市背景下的城市道路優化設計[J].中國水運,2020(10):148-150.
[2]鐘建華.“海綿城市”在市政道路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華東科技(綜合),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