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爭艷
摘 要:公路項目作為典型的生態影響型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聲環境和水環境等方面。本文探討和分析了公路工程竣工環保驗收過程中的調查重點,主要集中在工程變更以及生態環境、聲環境、水環境影響等方面。
關鍵詞:公路;竣工環保驗收;生態環境
0 前言
公路項目作為典型的生態影響型建設項目,具有施工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影響對象種類和數量多、影響方式較復雜等特點。由于施工期和運營期的環境影響方式截然不同,因此竣工環保驗收需針對不同時期的環境影響特點進行相應的驗收調查。本文根據多個公路項目的環保驗收工作經驗,結合公路項目的環境影響特征和竣工環保驗收要求,探討分析了公路項目竣工環保驗收工作中常見的問題以調查重點。
1 公路項目的環境影響特征
公路項目作為典型的生態影響型建設項目,由于距離長、施工久、涉及的環境類型較復雜,具有環境影響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影響對象種類和數量繁多、影響方式較復雜等特點。
(1)公路項目由于建設內容的不同,其影響范圍具有點、線結合的特征。施工期道路工程的施工影響、運營期交通噪聲、汽車尾氣、生態環境影響均集中在道路兩側一定范圍內,呈現狀分布;施工期各類大臨工程的施工影響、服務區等配套設施的運行影響集中在上述區域周邊、呈點狀分布。
(2)公路項目在不同時期的環境影響方式迥異。公路項目由于路線長、占地廣、施工周期長、涉及的環境區域類型復雜,因此施工期對環境的最主要影響為生態環境影響,其次為施工廢氣、施工噪聲和各類廢水影響。運營期,交通噪聲是公路項目最主要的環境影響,其次為配套設施的各類廢水和生活垃圾等。
(3)環境敏感目標種類復雜、影響方式多樣。公路項目建設過程中,除居住區、學校、醫院等聲環境和大氣環境敏感目標外,還可能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野生動物棲息地、文物保護單位等特殊或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跨河公路項目還可能涉及水源地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魚類“三場”、Ⅱ類及以上水體等水環境敏感目標。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可能通過工程占地、植被破壞、廢氣、廢水、噪聲、振動等方式對環境敏感目標產生影響。
2 公路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的調查重點
2.1 工程變更核查
根據公路項目的特點,環評報告普遍采用項目可研報告作為編制依據。而可研報告僅為初期的走廊設計方案,與施工圖設計普遍存在差異。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工程實際建設內容通常與環評報告存在不同程度的變動,主要集中在工程線位、橋涵設置、配套設施、大臨工程等方面。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有關規定,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生產工藝和環境保護措施五個因素中的一項或一項以上發生重大變動,且可能導致環境影響顯著變化(特別是不利環境影響加重)的,界定為重大變動,應當重新報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不屬于重大變動的納入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
2015年,環保部印發了《關于印發環評管理中部分行業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的通知》(環辦〔2015〕52號),明確了高速公路項目重大變動的判定依據。對于其他公路項目,可參照高速公路項目清單執行。
應注意的是:重大變動清單中的判定前提條件為工程變更導致,非工程變更導致的影響可不作為重大變動對待。例如:某公路項目建設運營期間,沿線新設立一處水源地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所在段的工程線位和建設內容均未變化。該新增水源地保護區非工程變更所致,因此可不判定為重大變更。
2.2 環境敏感目標核查
公路項目建設由于建設周期較長,竣工驗收階段的環境敏感目標通常較環評階段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環境敏感目標的變化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為工程變動導致的變化,由于工程線位和配套設施的調整,導致相關敏感目標隨之變化;另一方面為非工程導致的變化,如沿線新設立的各類保護區、城市規劃區、以及新建或拆遷的住宅、學校、醫院等。
對于工程線路和建設內容變更的導致新增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目標、聲環境敏感點、新的城市規劃區和建成區,應嚴格按照《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的重大變動清單(試行)》進行重大變動判斷。
若為非工程導致的變化,應在重大變動判別中說明情況,但不作為重大變動的判斷依據。
2.3 環保措施核查
2.3.1 對變更后的保護措施是否滿足原環評及批復要求進行核查
由于施工圖與可研階段的設計方案普遍發生變化,實際建設的環保措施通常與環評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部分是由于環境敏感目標發生變化無法落實環評措施,部分由于施工圖設計對環評提出的環保措施進行了變更調整。
竣工環保驗收過程中,應根據環評及批復要求對實際采取的環保措施進行核查,判斷標準為實際采取措施的等級和實施效果不低于環評及批復要求。例如:環評及批復要求采取涵洞作為動物通道,實際情況為在動物活動區域采取了橋梁和通道作為動物通道且數量不低于環評及批復要求,可判定其符合環評及批復要求。
應特別注意的是:對新增環境敏感區,應按照驗收階段國家和地方的相關環保政策和規定對采取措施的環保要求符合性進行判斷。例如:項目建設后跨越水體的水體功能由Ⅲ類變為Ⅱ類或新設立了水源地保護區或,應根據水源地保護相關要求落實橋面徑流收集系統和事故池等保護措施。
2.3.2 對環保措施有效性的核查
對于噪聲減緩措施,經常出現敏感點處措施發生調整,如:原環評中要求該敏感點處采取隔聲窗,實際采取了聲屏障。對于該類措施變更,應以竣工驗收監測結果作為判定依據,若該敏感點處監測結果達標,則該環保措施的變更符合環保驗收要求。
此處應注意:對驗收期間未達到75%預測車流量的項目,需進行中期預測結果核算,核算后的噪聲值作為判定依據,而非直接使用監測值判定。
2.4 施工期環境影響調查
公路項目的竣工環保驗收工作普遍始于施工末期或施工結束后。施工期相關環保實施情況需完全依據施工期環境監理資料。根據實際工作經驗,由于各地區環境監理要求的差異,部分項目并未按照環評批復的要求委托專門機構開展環境監理工作,工程建設時間越早、環境監理的開展比例越低。
施工期環境監理資料的缺失導致驗收調查無法對施工期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僅能根據從建設單位、所在區域環保主管部門和項目沿線區域走訪了解到的情況,結合現場踏勘情況,簡要說明項目施工期間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情況、環保主管部門的處罰情況以及沿線公眾和團體的環保投訴情況。
2.5 生態環境影響調查
生態環境影響為公路項目最主要的影響,主要發生在施工期。由于工程占地、地表開挖、土石方工程等施工環節,導致施工區域和大臨工程周邊出現土地利用性質變化、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區域生物量減少、野生動物活動范圍受限、野生動物生活作息改變等影響。此外,對于涉及的生態敏感區,除施工期的相關影響外,工程占地、生態阻隔、景觀破碎、運營期交通噪聲和車輛燈光等,均可能對生態敏感區的生態環境產生影響。
對于永久占地,應明確建設前后永久占地的變化情況并分析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
對于臨時占地,實際設置的取棄土場和施工場地等大臨工程與環評階段普遍存在較大差異,原因為環評編制階段為項目早期,該階段一般尚未開展詳細的工程調查、設計和施工規劃,導致各類大臨工程的設置于實際施工需求不相符、施工期間大臨工程普遍發生變更。竣工環保驗收調查應重點關注大臨工程的實際占地面積、占地類型、恢復利用方向以及生態恢復植被的生長情況,分析說明工程臨時占地實際造成的生態影響。
對于生態敏感區,應著重分析生態敏感區內的建設內容變化情況,對照《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的重大變動清單(試行)》進行重大變動判斷,并分析說明生態環境的實際影響情況。
2.6 驗收監測
驗收監測作為判定項目環保措施有效性的依據,是驗收調查的工作的絕對重點。公路項目的驗收監測主要集中在聲環境和水環境兩方面。
2.6.1 聲環境
公路項目的驗收監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聲環境驗收監測需包含4方面內容,分別為:環境敏感點噪聲監測、噪聲衰減斷面監測、24 h交通噪聲監測、聲屏障減噪效果監測。
對于環境敏感點噪聲監測,監測點位應覆蓋各路段不同聲環境功能區內的敏感點,監測數量應不低于總敏感點數量的50%。衰減斷面監測的監測位置根據車道數的不同存在差異。聲屏障減噪效果監測的監測對比點需位于同一路段、環境相似且距離不小于100 m。
2.6.2 水環境
水環境驗收監測主要關注服務區、收費站、養護工區等處產生的生產和生活污水,以及項目跨越的水源地保護區和Ⅱ類及以上水體的水質現狀。
對于生產和生活污水,應結合實際產排情況,分析污水的處理措施和排放的環保合理性。監測布點應根據污水性質、污水產量、處理設施進行布設,同類設施的監測比率應不小于50%。
對于跨越的水源地保護區和Ⅱ類及以上水體,應結合環評中的水質監測數據,對項目建設前后的水質變化和變化原因進行分析。
3 結語
結合筆者的工作經驗,重大變動判定為公路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的首要內容,判定依據來自工程變更核查和環境敏感目標核查結論。驗收調查期間,除搜集建設單位提供的設計和施工期相關資料外,現場踏勘調查重點關注各類大臨工程的恢復情況和環保措施的落實情況。對于為開展施工期環境監理的項目,應特別走訪調查施工期環境污染、環保處罰、公眾投訴等情況。驗收監測應選取應特別關注監測點的數量和位置。
根據上述驗收調查的重點,結合公路項目的環境影響特征,從工程變動、環境影響、環保措施落實、環境管理等方面進行說明,形成完成的環保驗收調查報告,并針對項目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為建設單位的運營管理和環保主管部門的監管工作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陳國強.建設項目“重大變動”如何界定?——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疑難法律問題解析之二[N].中國環境報,2017.05.17.
[2]柏育才,陳巍.淺析線性交通工程竣工環保驗收調查重點——以高速公路為例[J]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學報,2016,39(4):32-35.
[3]羅彬,余恒,吳小清,等.淺析高速公路竣工環保驗收調查的重點和特點[S].四川環境,2006(6):75-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