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概友
目前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經常有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但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已經成為體育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內容。本文針對這一情況,提出教師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時要做到創設情景、創新模式、加強合作和敢于放手,為學生的積極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020年9月11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談到“要把教育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小學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到 “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但是,長期以來,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方式較為單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仍采用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練習的“機械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組織形式枯燥死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與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不但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因此,探究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對策,對于一線的小學體育教師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創設情景
在體育課堂上,有很多教師上課的導入方式過于直接、無趣,只是把上課的內容及練習的方法簡單的講述出來,學生聽后興奮度不高,課堂效果直接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教師采用新奇有趣的導入方式去創設情景,就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練習,這樣做既能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又能鍛煉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一年級“上手持輕物擲準”的體育教學中,我通過“喜羊羊智斗灰太狼”的故事,提出“灰太狼攻擊喜羊羊,喜羊羊要進行防御戰,可是,喜羊羊怎樣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呢?為了取得這一場防御戰的勝利,老師先提出幾個問題,然后同學們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老師展示的動作:一是老師的腳怎么站?二是老師的手怎么持球并放在哪里?三是老師是怎樣持球進攻?四是進攻后老師的身體是怎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觀看老師做動作。這樣一來,學生興趣濃厚,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漏掉哪一個環節。教師通過創設情景的方法,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又提高了思維能力。
2 創新模式
在小學體育課堂中普遍可以看到,一節課的上課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練習,這樣的模式既“機械”又無趣,每一節課都是如此,學生談何喜歡?創新體育課的教學模式,讓體育課變得更有趣、更好玩,這樣的體育課堂才能夠吸引學生,這樣的體育課堂才是學生最喜歡的課堂。如二年級“繞障礙物跑”的游戲設置中,我只是提供了一些體育器材,如標志桿、標志碟、小欄架、呼啦圈等等,讓學生充分利用現有的體育器材去設置游戲的障礙。學生在小組長的組織下發揮聰明才智,每個小組設置的障礙都非常具有孩子的童趣,最為重要的是,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一節課都在“動”起來。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孩子們都積極地參與到富有趣味性的活動中,他們玩得不亦樂乎,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 加強合作
體育課中的小組合作可以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最后達到教學目標。小組合作中,成員既分工又合作,成員各自發揮聰明才智去思考、交流和探究。如三年級“前滾翻”的教學中,教師提出“看看哪一個學習小組的全部成員能夠完成前滾翻的技術動作和保護與幫助,到時要把你們成功的‘絕招’告訴老師。”話音剛落,各小組的組長迅速組織本小組的成員進行交流和練習,每個小朋友都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來,只為找到“絕招”而共同努力。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練習、交流和探究,通過小組之間的合作,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亦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4 敢于放手
體育課上的敢于放手,并非是“放羊”式的教學方式。體育課“放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方式。這里所說的放手,指的是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并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放手,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敢于創新,切實以學生為主體,這樣的話才能培養出更多創造性的人才。如四年級“拳、掌、勾”的體育教學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拳、掌、勾的技術動作,教師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去創編新的組合動作。學生們都積極地參與到動作的創編中,幾分鐘的時間過去了,每個小組的表現都令老師特別震驚。孩子們的想象力真的是無窮的,作為教師,我們要敢于放手,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每一個孩子都是很棒的。
總之,安東尼·羅賓說:“人的潛能如一座開發的金礦,蘊藏無比,價值無比。”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地位,教師通過創設情景、創新模式、加強合作以及敢于放手的策略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在課堂中發揮想象、積極思考,進而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為祖國培養開拓性和創造性人才打好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