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麗
PEP小學英語教材的Story time故事板塊,內容涵蓋每一個單元的核心詞匯與句型,情節設計變化多端,趣味性濃厚,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又配有插圖,生動形象,深受學生喜愛。在Story time教學中,開展猜想預測、圖片環游、想象創編等活動,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
本文以三年級下冊Unit 2 My family C Story time教學為例,闡述如何在Story time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猜想預測,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靈活程度,他反映了智慧能力的“遷移”。小學生頭腦靈活,表達觀點時不循規蹈矩。為了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教師可以提取Story time其中一幅圖片,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猜想預測故事發展的情節。
〖教學片斷1〗
三年級下冊Unit 2 My family C Story time內容是Zip來到Zoom家做客,兩人在談論Zoom's mom后,Zoom試穿媽媽的衣服。故事生動風趣,讓學生品味到Zoom試穿媽媽衣服的樂趣,還體驗到家人之間的愛。
熱身之后,教師借助“蒙層”功能逐步呈現穿著連衣裙的Zoom,并與學生猜想預測故事情節。師生對話如下:
T:Is it a boy or girl?
S1:A girl.
T:Maybe. Look! Who is it?
S2:Zoom's sister.
S3:Zoom's mother.
S4: Zoom.
T:Why dose Zoom wear his mom's dress?
S5:Zoom has a party.
S6:Zoom likes the dress.
S7:Zoom plays with Zip.
...
T:Great! Let's watch the story.
看到穿著連衣裙的Zoom,學生們哄堂大笑!這幅圖片引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在此環節中,學生發揮想象力,給出了各種回答。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變得多元而開放。
二、圖片環游,培養思維的邏輯性
邏輯思維又稱抽象思維,指人們在認識過程中借助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在Story time教學中,圖片環游是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逐一觀察每幅圖,啟發他們思考、推理等,獲取故事信息,進而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
〖教學片斷2〗
本故事前三幅圖講述的是Zoom和Zip在談論Zoom's mom。這部分圖文淺顯易懂,教師按序引導學生環游圖片。該環節教師提出了以下的問題:Who's that woman?Is Zoom's mom a teacher? How does Zip like Zoom' mom?學生都能找到答案。接著,教師呈現打亂的后三幅圖,提問:What will happen?Can you number?通過排序,讓學生厘清故事發展思路:Zoom 試穿了媽媽的連衣裙,剛好撞上了回家的爸媽。最后,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進行復述。這樣,學生在富有邏輯性的問題引導下逐步進行推理,感知故事發展的邏輯主線,其邏輯思維得到培養和提升。
三、深層討論,發展思維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反思性思維,依據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在進行Story time關鍵情節的理解時,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問題,讓學生進行深層討論,以此發展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教學片斷3〗
教師呈現最后一幅圖,問:How does Zip feel ? What about Zoom ?讓學生從圖片中獲取Zoom的“尷尬”與Zip的“壞笑”。隨后教師問:If you're Zoom's mom,what would you say to Zoom?以下是學生們的回答:
S1:Zoom,you're nice!
S2:Zoom , how lovely!
S3:Oh, my god!
S4:Zoom, take off the dress.
S5:Zoom,you're cute!
...
在學生正反面的回答中,碰撞出情感教育:We should love each other in our family.
最后,教師提問:Everyone has a small family.And we have a big family.Do you know?
S1:Our classroom.
S2:Our school!
S3:China!
由此引出,我們不但要熱愛小家,更要愛“大家”——中國!
這一系列開放性問題引導著學生層層遞進地深層討論,深入理解,使他們對故事內容產生自己獨有的觀點,從而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了發展。
四、想象創編,提升思維的創新性
創新思維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和方法。多數Story time在結尾處都有留白,教師應利用此處的留白,讓學生展開想象,續編故事結局。對于已有結局的故事,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改編情節,以此來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教學片斷4〗
本故事在笑聲中結束,但未出現Zip與Zoom家人的談話。筆者利用這一留白,讓學生思考:What would Zip say?What would Zoom's dad say?以下是學生的想象:
S1:Zoom would say:"This is my friend ,Zip."
S2:Dad would say:“Good morning!”
S3:Zip would say:“Good morning!”
S4:Mom would say:“Nice to meet you!”
...
在該教學片斷中,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得到提升,他們的合作學習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教師只有寓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于小學英語Story time教學之中,引導學生由淺層次的閱讀走向有思維含量的深層次閱讀,以學啟思,以思促學,才能讓學生的思維之花在課堂上爭奇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