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風 張惠 苗萌雨
摘要: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為國家儲備了后備人才,為國家的發展打下扎實基礎。財經類院校作為經管行業的平臺,為經管類企業輸送大量人才。本文將從財經類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現狀入手,剖析在培養創新能力中存在的問題,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提高財經類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財經類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方式與途徑
當今的社會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我們國家大力提倡“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希望通過人才促進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高新技術的進步,市場對新型人才的需求較大,促使高校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培養模式與途徑。研究生教育是我國的高層次教育,可以為國家培養高級人才,目前許多高校對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變革,但還需進一步探索研究。因此,本文從我國財經類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出發,找出問題進行研究,為提高財經類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提出建議。
一、財經類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
(一)擴招導致研究生數量多、質量差
近年來,研究生的招生規模逐年增加使更多的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許多學生為了研究生文憑,會選擇自己不熟悉的冷門調劑專業,使招生質量下降,高校更是缺少科研項目,學生沒有機會參與科研,更無法在科研中提高創新能力。
(二)重視應試能力,忽視創新能力
由于教育體制和教育觀念的制約,研究生教育偏向應試教育,注重對課本的理解與感悟。在這種培養方式下,學生對課本外的知識與能力比較淡漠。
(三)研究生問題意識薄弱,學術成果質量較低
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應重視自主學習,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而在實際的科研工作中,主要是圖書館查資料、借鑒,很少自己思考。研究生普遍學習動力不足,無心科研,導致學術成果數量少且質量低。
二、財經類院校在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學研脫節
財經類院校科研成果的轉化率較低,實踐經驗匱乏,這是學科本身的制約。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與實際脫節,科研成果的假定條件與實際環境相左;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在進行科研時緊抓時代熱點,但科研投入需要時間,得出結論時熱點論題已經過時。長此以往,財經類院校的科研成果以及成果轉化陷入惡性循環,制約學校及學科的發展。
(二)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不合理
1.高校研究生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與本科相差無幾,不注重與學術前沿接軌。此外,只注重學習傳統學科的書本知識,忽視學生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2.教學方式陳舊,重知識,輕能力。我們的授課遵從填鴨式,學生與老師之間沒有積極的互動,老師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創新能力的培養更無從談起。
(三)高校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社會需要,導致就業難、人才荒
高校為社會輸送人才,社會與高校是一個有機整體。社會發展迅速,對人才的訴求不斷變化,促使高校對學生能力培養做出相應調整,但高校對社會需求不靈敏,導致畢業生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畢業生難就業,用人單位招聘難。
(四)學校缺少濃烈的創新氛圍
創新氛圍是指通過組織活動影響人的態度、意志、動力等,從而影響主體的創新能力。不同的學校、學科,其創新氛圍不同,一流學校和學科學術交流會、論壇、活動多,學生能夠與學科頂級的前輩進行學術對話與交流,與學術前沿接軌,而普通院校和學科并沒有這種資源。
三、提高財經類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方式與路徑
(一)參與實踐活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資源共享。財經院校使命之一是服務地方經濟,為本地區提供高素質、高水平、高層次人才。高校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辦學路徑和探尋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將科研成果運用到生產生活中,使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互轉化。
(二)探尋適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1.引進國內外優質課程,與學術成果的前沿接軌。加強校際間聯合培養,促進合作交流,資源互補。每個高校都有其獨特且豐富的資源,如果校際能聯合起來資源共享,對學生十分有益。2.加強導師隊伍的建設。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導師應定期與研究生進行交流,給出適當的技術指導,在論文寫作方面答疑解惑。
(三)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聚焦社會需求進行財經類院校人才培養。研究生培養對國家和個人具有不同的意義,對國家來說,高校應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洞悉社會需求,培養祖國需要的創新型財經類人才;對個人來說,是為了提高個人的修養和能力,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為了畢業以后能很快融入社會,并且用自己的所學奉獻社會。
(四)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觀念下進行研究生培養。在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方案中,雖然提到創新能力的培養,但是沒有站在關鍵性的角度來審視,這就導致“創新”處于一個尷尬的局面。加強當代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一定要從培養觀念入手,不管在課程設置還是實踐考核方面都要列入考查范圍。
(五)成立研究生創新中心,積極開展創新活動。1.舉辦論壇、講座、報告,構建學術交流平臺來豐富間接研究經驗,在間接經驗的基礎上主觀創造,拓展創新研究能力。2.創建有利于財經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大學文化和校園文化。學校應該制定科學素養計劃,定期舉辦活動,營造輕松愉悅的創新創造氛圍。
(六)做好創新成果的鑒定工作。研究生期間要求學生進行論文寫作和發表對方法創新和理論創新具有促進作用,新的理論和方法對于自身能力的豐富必不可缺,學校應該做好創新成果的鑒定。獎勵優秀的創新成果,從而帶動學校的學術氛圍;嚴懲抄襲學生,樹立嚴謹的學術作風。
參考文獻:
[1]張玉萍,孫農亮,范迪,陳達,聶西文.“課程—項目—基地—文化”四位一體信息學科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35):240-242.
[2]胡桂云,簡二領.財經類專業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研究——以安徽財經大學為例[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04):39-42.
[3]汪穎,梁波.研究生多學科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0(06):14-15.
[4]楊永紅,田志偉.新時代財經類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14):141-143.
[5]劉雨.論當代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文存閱刊,2017(24):39+7.
基金項目:基于提高創新能力的財經類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以山西財經大學為例(2020YJJG174)
山西財經大學 山西 太原 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