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星 劉波
摘要:當前在國家大力推行和地方高校的深化改革下,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活動的增多,但仍面臨著師資力量、觀念認識等諸多方面問題。因此,地方高校需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特點,聯合政府、企業、社會、學校和學生“五位一體”的力量,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念,不斷提升大學生社會創業能力,使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創造者,緩解大學生就業創業壓力。
關鍵詞:創業;實踐教育;能力
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載體,對大學生的創企能力如何提升,一直備受政府、學校和社會關注。而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國家重點高校大學生在創新能力相比較弱,因而地方高校在設置大學生培養目標時,在突出地方特色基礎上著重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以創業綜合能力提升為教育的支撐與依托,實現大學生社會能力提升的發展目標。
一、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1、實現地方高校自身建設的需要。地方高校一方面承擔著為地方區域輸送人才、科研創新、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職責。地方高校在發展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就是畢業生就業能力。因此,地方高校應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1]。設定以學生的就業、發展能力為目標,增強學科專業建設和布局,培養創業型人才。以此提高學生家長對地方高校的信賴,提升地方高校外部聲譽,呈現自身服務水平和綜合競爭力。
2、有利于增強大學生自身社會能力。部分畢業的大學生對自身發展、前途一片茫然,大學畢業就面臨著“雙失”的尷尬情況,部分淪為“啃老”一族,成為家庭的負擔。這種情況在地方高校和民辦高校的畢業生中尤為明顯。因此,通過創業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技巧,助力于提升大學生社會能力,提高社會生存、發展能力。
3、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的需要。通過創業教育的指導和服務,使一部分學生初步具備自主創業者能力,一可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還可以為社會其他人員提供就業崗位,這對緩解我國大學生就業壓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4、助力于區域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體現在,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輸送應用型性人才。培養創業型人才能,以區域特色為依托,開發全新特色的產品,打造新的模式過程中,為區域發展創設全新的生態產業。同時,能引導大學生畢業返鄉創業,減少留守家庭,構建和諧社會。
二、地方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當前國家大力開展創業實踐教育,不僅是個人的認知與需求,更是國家戰略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推行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尚等有效解決的問題:
1、地方高校創業教育認知觀念不正確。地方高校師生的思想狀況看,存在認識不統一、不到位的現象。一是許多高校管理者認為創業教育只是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的一項內容,對創新創業教育還停留在技巧、心理、政策、形勢分析等方面的指導,衡量優秀學生的標準,仍然以專業成績為主要標準。創業實踐體系仍停留在搞創業講座、舉辦創業計劃比賽等基本的層面上;二是大學生的認知不足。許多學生重視學歷,甚至部分學生在校期間處于“混”文憑狀態,沒有合理規劃自身發展路徑。大多數學生認為創業是少數家庭經濟背景比較強、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夢想”,對于“囊中羞澀”學生未曾想涉足。
2、高校創業教育的體系不健全。一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論尚未形成體系。雖然教育研究者對大學生創業教育有很多的研究,但是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導致理論研究還不能夠充分發揮對創業實踐的指導作用;二是高校創業教育課程缺乏系統性。地方高校的創業教育尚未有效地融入學校的整體教學體系中,與學科專業教育的開展并未形成有機聯系,實踐中學生的創業更多地脫離學科專業,使學生失去自身專業優勢的有利依靠;三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單一。在很多高校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育手段,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難以對學生產生相應的針對性作用,從而很難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
3、地立高校創業教育師資建設不完善。地方高校教師自身缺乏創業意識和能力,指導學生就業工作的教師,自身缺乏創業經歷,在為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培訓時,純知識的講授多于實踐經驗,無法激發學生的創業積極性。
4、創業教育文化氛圍不濃厚。一是,缺乏良好的校園創新創業文化,前我國多數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健全的、濃郁的創業文化氛圍,學校內部的文化氛圍、培養目標、激勵導向、評價體系都未能向創業素質培養傾斜;二是缺乏良好的社會創業環境。社會傳統文化慣性給大學畢業生在創業的人際環境上帶來很大負累,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態度未形成支持、鼓勵的氛圍,對特別需要協作精神、創新精神和進取精神的大學畢業生存在較大負面影響。
三、地方高校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策略與路徑
(一)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策略
1、地方高校管理者樹立正確的創業教學理念。地方高校管理者正確理念,決定著高校推行創業活動的力度。要充分認識到創業實踐活動對高校、區域經濟和學生生存發展的重要性。開展的創業實踐教學活動時應與時俱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技能,充分發揮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性作用,能準確自己的個人定位,充分實現自身價值。
2、設置創業活動的制度保障。高校應盡快制定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適應的教學制度,并與政府等有關部門聯合,加強對創業實踐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資金投入力度,保障創業教育的落實。除此之外,政府還應當在政策上予以適當的傾斜,在高校建立創業基地孵化聯盟,為高校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活動提供相應的平臺和資金支持,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鍛煉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
3、優化創業教學管理工作。結合自身特點調學校內部的組織機構,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鼓勵教師帶領學生開展高質量的創業教育活動。地方高校要各種通過渠道建設創業教育實訓基地,帶領學生進出課程,進入社會。讓學生在創業實踐過程中學會科學地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提前做好準備。
(二)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路徑
1、變革人才培養目標,增強創業實踐意識。以注重素質和文化建設、技術技能實踐、服務社會,突出應用創新和文化創意的教育思想作為引領,造就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創業能力優秀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從而謀求創業實踐教學新突破,大力推進創業實踐人才培養質量,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2、以“學生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構建進階式創業教育實踐體系以三個課堂階段為依托,構建一套進階式的創業教育實踐培育體系,拓寬學生創業視野。
3、立足能力培養,系統構建創業實踐教學體系。為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應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更新與優化實踐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實踐教學大綱,增強學生進行創造性實踐的能力。
4、加強與企業生產、社會工作、行業科研的結合,引社會進學校。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機制、拓展合作領域、健全合作保障,實現校企雙方共同推進產業與教育融合統籌發展[2]。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從被動的接受到主動思考。開展“學徒培訓”培訓實踐,推行利用假期進行農村調查,引導學生感知作為企業管理者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朱云輝.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9,40(5):117-119.
[2]冷令.新時代背景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技術,2020,19(2):47-50.
作者簡介:梁星,湖北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本科。
指導老師:劉波,湖北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思想政治。
課題:湖北省2018年度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分享樂”媒體共享平臺,項目編號:2018-3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