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
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把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列入教學目標,既重視幼兒的能力發展,又重視幼兒的人格形成,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重視
幼兒的心理健康常常被一些大人所忽略。在我剛工作時,我見到許多幼兒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壞習慣:生活自理困難、以自我為中心、對于自己的行為缺少對錯認知……凡此種種的問題令我很苦惱。后來,在與一位老教師交流時,我明白了問題的根源:現在的幼兒不少是由家里的老人帶的,老人對幼兒可以說是呵護備至,使幼兒在生活上對他人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再加上不少幼兒在家里堪稱獨一無二的寶貝,家里的所有人都圍著幼兒轉,幼兒可能會因此認為自己就是他人生活的中心。在個別幼兒園中,沒有安排心理健康課程,雖然教師會在平時糾正幼兒的錯誤行為,但是依舊沒有完全讓幼兒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凡此種種,雖然幼兒有了一個十分快樂的生活環境,但是對幼兒的心理健康養成卻是有很大的隱患。在我和一位小學教師交流的時候發現,不少幼兒剛進入小學的時候厭學情緒很大,由于小學上課時間長,而且課程較多,很多幼兒在進入小學后會十分不適應。尤其是到三年級以后,課業突然之間更為繁重,個別幼兒的厭學情緒更為明顯。而最讓老師苦惱的就是部分家長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不是特別重視。了解到這種現象后,我覺得應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語言活動有十分靈活的教學特點,是適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活動之一。
語言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我們要改變觀念,明白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因此,我覺得首先要關注幼兒的行為習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其次,要放開束縛鼓勵幼兒自主交流學習。最后要注重和幼兒之間的互動。例如在進行語言活動時,我通常會選擇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入小故事當中。這種形式讓幼兒沒有絲毫的抵觸,而且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具有不良習慣的幼兒也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并在今后注意到自己的問題,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有一個促進作用。
調動幼兒的學習激情。在教學活動中,幼兒興趣不夠濃厚的時候,教學效果會比較差;幼兒沒有學習熱情的時候,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不會好。因此,如何調動幼兒的學習激情就顯得很重要。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
(1)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兒的日常游戲活動中。幼兒由于其年齡特點,對新奇的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尤其是在游戲活動時,幼兒的興趣更是高漲。
(2)創設情境。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創設一個良好環境氛圍能使教學效果提升不少。
(3)教學策略的恰當運用。教學策略的恰當運用能夠極大提升課堂效率,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也一樣。
在日常語言教學活動中,我經常鼓勵幼兒,培養幼兒的自信。缺乏自信的人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缺乏積極性,所以只有讓幼兒自信起來,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當幼兒回答問題之后,不管對錯如何,我都會讓其他幼兒進行鼓掌表揚,先表揚,再對幼兒的回答進行相應的分析,這樣幼兒就顯得更為自信。
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現在我們常說要因材施教,這不光是指知識技能上的教學,對于心理健康教學也同樣適用。可以說每一位幼兒的性格都是有不少差異的,注重幼兒性格的差異是很重要的。比如,A小朋友個性內向,普通話較差,從不主動找老師交流。造成A不合群的原因除了入園比較晚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家庭問題:A的父母平日里工作都很忙,沒有時間照顧他,所以浩軒是由爺爺奶奶幫著帶的,穿衣喂飯都是由爺爺奶奶照顧,他們對A可以說是十分溺愛。為了改變,我進行了一些嘗試。第一,提高交往的自信心和表現欲望。A比較喜歡唱歌跳舞,我就多給他機會,在語言課的時候多設計一下表演活動,鼓勵他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第二,節制溺愛幼兒的行為,鼓勵他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克服小朋友的依賴心理,幫助他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他以前吃飯要家人喂,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他進餐的表現大有改觀,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許多。第三,多鼓勵,少批評。對于這樣的幼兒,我鼓勵他展示自我,平時也會經常表揚,并在活動中讓他經常與其他小朋友交流,給他創造一個良好的交流環境。現在,他變得比較開朗大方,能獨立做好自己會做的事情,與同伴相處得也很好,有了不少好朋友,并且經常與老師交流,改變真的很大。
幼兒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作為教師,不可以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語言是小朋友間交流的重要途徑,語言活動是幫助幼兒矯正錯誤的一個好方法。把握正確的方法,關注幼兒的身體健康,能讓語言活動在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上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昆山市新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