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幫亮
課堂提問在每天的教學中都是大量的,是學生獲取知識、獲得學習能力的橋梁,教師語言表達的方式和方法,往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常規教學中,我們大部份教師的課堂提問卻多少存在著一點問題。下面是我在教學中所看到的一些問題,與大家交流一下。
一、提問時語言表達意思不夠突出
可能大部份老師都有這樣疑問,教了大半輩子的書,語言表達意思怎么會不夠突出?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大家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段吧!大部份老師在教學中可能都這樣做過:在進行新課教學時,往往在教學中問題就提出來了,就讓學生回答。但不知大家注意一個問題沒有,那就是你提的這個問題是否全部學生都聽明白了?我曾經做個一個實驗:在教學反問句、設問句、疑問句的區別時,我先講了三者的不同之處,然后緊接著提問;反問句的特點是什么?這個問題提得有點快,我先請前面的同學回答,由于剛接觸反問句、設問句、疑問句,學生反應不過來,回答不了。我又請后面的同學回答,這時,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學生居然不知道老師提的是什么問題,連問幾個學生都不知道。這使我想起了以前做過的一個游戲:傳話。這個游戲可能大家都做過,是這樣的:游戲前讓學生排成幾個縱隊,我附著第一個同學的耳邊說了一句話:我已經吃早餐了,然后要求下面的同學照這樣依次往下傳話,越往下傳,我發現同學們的臉色越來越古怪,到最后一名同學后,我請他回答他所聽到的話,他臉色古怪,吞吞吐吐的,我鼓勵他大膽說,他才說出來:我今天吃屎了,惹得全班大笑。無獨有偶,2016年8月我在黔西思源學校參加一次國培送教下鄉培訓,培訓老師也做了一個實驗:她提了一個問題,然后指名參加培訓的老師復述她提出的問題,居然沒幾個能復述。試想:連老師都沒聽清,都不能復述,更何況我們學生呢?還有,我們在提問時所處的位置,所面對的學生多少,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提問是否全班學生都能聽清楚。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提問時應關注我所提的問題是不是所有學生都聽清了。建議在提問時可采用一些手段提示學生,讓他們注意:老師要提問了。如提高聲調啊,語言提醒啊,語速減慢了等。
二、先點名后提問
這種方法不可取,在提問時如果先點名,沒點名的學生就可能懈怠,當被點名的同學回答時,別的同學會認真思考嗎?他們會在心里默默地回答老師的問題嗎?很難說。
三、當學生的答案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時就輕率地判定學生“不對”
有些問題沒有惟一答案,我們在提問時如果學生的答案與自己設想的不同,應充分考慮后在做評判,不要輕易下結論。
四、所提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
這種情況可能大家都遇到過,有些問題提出來后,沒有明確的答案來解答,所以我們提問題時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后在提。
五、問題設置過于頻繁
有些老師在上課時,整節課都聽見老師在提問,一些問題過于隨意,對教學根本沒有幫助。還有些老師口語問題多,“是嗎?”“對不對?”基本整節課都在問。這種情況就造成了學生思維上的懶惰,因為問題過多,學生就把握不了哪些問題是重要問題,哪些問題應認真思考作答,當問題過多時,學生就會出現虛與回答,造成了思維上的懶惰。
針對以上問題,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全面把握,增加提問深度
小學語文教材編排往往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如以景物描寫為一單元,以人文情懷為一單元或是以古詩詞為一單元等。因此,文章與文章之間、文章段落之間均存在一定的相互聯系,教師在教學之時務必把握這些聯系,將其融入于問題當中。故而在小學語文教學提問時,教師需要注意對教學內容全面把握,緊扣單元特征,聯系課文整體,以大觀小,方可增加提問深度,增強課堂提問有效性。
二、把握提問時機,讓問題為教學服務。
1.問題設置要緊扣教學主題,指向明確,突出教學重、難點,設計要由易到難,突出層次。
2.設置回憶性問題,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復習舊知,為學習新課作鋪墊。
3.理解性提問
在設置問題時,多設計一些帶理解性的問題,讓學生雙通過理解解答,而不要死記硬背。
4.分析性提問
問題設置多考慮一些分析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分析,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三、鼓勵質疑,推動提問反饋
在我國小學提問教學中,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學生面對教師的提問往往閉口不言,這導致了教師難以在提問中得到有效反饋,提問效率久滯不前。而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和提問能力是推動提問反饋的最佳方法,不僅是使得學生對提問的認可度更高,而且在質疑過程中,學生對所學內容展開了詳細的思考,教師因此得到的反饋更為全面,提問有效性方可大大提升。因此,引導、鼓勵學生質疑是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良好形式。例如在《清平樂·村居》當中,有一句詩詞為“最喜小兒無賴”,其中“無賴”兩字由于古今詞義的不同,最容易引起學生的思考與質疑。因此,我并沒有直接向學生提問“詩詞中無賴是什么意思”,而是鼓勵學生縱觀全詩,逐字分析,找到古今詞義的不同,并且對其中不解的地方提問質疑。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之下,投入于詩詞當中,很快便找到了這一個與眾不同的詞語,并由此質疑。不僅體現了學生對古今異義的認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為提問有效性提供了極大幫助。
四、五先五后
先提問后指明。先提出問題,再指明或舉手回答,讓全體學生都參與思考。
先思考后回答。問題提出后,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先交流后結論。有些稍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先交流討論后再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全員學生都參與學習。
先學生后老師。提出的問題先讓學生思考,討論,學生能解決的盡量讓學生自行解決,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在解決,讓學生有一個體驗過程。
先激勵后更正。對于一些不常回答問題的同學如果回答錯了,老師要先激勵他,給予他信心,再進行更正,切不可以挖苦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批評,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半問半答式
即老師提出問題的前部份,學生回答后部份。如:從這里我們就可得出……;這部份內容主要講了……。師說前半句,生答出結論,這樣就調動了學生注意力,讓學生都參與學習中來,跟著老師的思路走。這種方法可通過語言停頓、提高語音等方式來完成。
當然,課堂提問中出現的問題還很多,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前把課盡量備扎實,精心準備問題,讓我們的問題能很好地為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