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學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應用性科目,在高中化學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好情景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思想,促進教學相長,理解化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化學;問題情境;新課程
傳統的教學模式局限于讓學生識記知識,而容易忽視對知識的理解與挖掘。建構主義認為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生長”出來,由此的到啟發,設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回憶舊知識,從設立情境中開展對新化學知識的學習以提高學生在課堂的參與率。
一、高中化學學習中情境創設的意義
在傳統的高中化學知識學習中,學生與教師更傾向于教師系統地講解知識,學生進行識記知識點,再通過教師給予的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角色局限于知識的講授者,學生角色局限于知識的接受者[1]。這種情況下,不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型地位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需要有一種新的學習模式。情景化教學是基于現實情況中高中化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基于具體的情景中提出與此相關的化學問題,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水平提出問題或理解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生動活潑高效地學習化學。
二、如何創設情境
1.基于時事熱點問題創設情境
化學作為理科科目常給人抽象、不接地氣的錯覺。實際上,化學是與人類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門學科,從基礎材料到精細化工產品,化學品早已走入尋常百姓家。媒體上隨處可見的廣告,“純天然”,“無添加”這樣的字眼都可以成為學生探討學習的入手點。例如,鬧得沸沸揚揚的日本核廢水排放事件,可以作為同位素的知識點學習的背景導入。再或者,化學學科上典型題型——工業流程題,我國對各項重金屬有著嚴格的排放規定,但實際上化工企業是否按照規定嚴格執行呢?又是怎樣執行的呢?教師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給出當地化工企業或其他企業的實際數據引導學生研究分析。基于時事熱點問題創設情境有利于引發學生對時事問題的思考,在學習過程中培養社會主人翁的意識。
2.基于已有知識“矛盾”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過去經驗與所學知識或所見實驗現象之間的矛盾,推動學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必修二中原電池的章節中,在學生的固有認知中知道電池有正負極,電勢差。那么化學電池是是否也具有類似的正負極成分,存在電勢差。為什么會存在電勢差?如何區分正負極?再比如,在學習萃取這一化學操作的理論部分時,必然先提及初中溶解度的概念,不同物質在同一溶劑中的能力有差異,那么同一溶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度是否一樣呢?學生自然會提出不一樣,此時教師再引導,根據這種溶解能力的不同學習一種新的物質分離提純方式——萃取。在情境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分析事物的本質,引導思考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的聯系與矛盾,使其更好理解新知識。
3.基于通過化學歷史發展的進程創設情境
歷史進程的前進往往也承載著化學認識的更新與進步,從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者波浪式前進,方向是前進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事物,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以選修物構部分為例,在討論原子結構核外電子排布時,介紹原子認識的幾種典型模型——“道爾頓實心球模型”、“葡萄干面包式”、“盧瑟福行星”、“波爾量子化”以及讓學生課后查找關于“現代電子云模型”的理論。讓學生感受化學知識在歷史進程中不斷修正,知識不是永恒不變的。教學不僅僅是簡單的教授學生知識用于考試或者解題,應當讓學生在化學學習中感受到化學學科的學科力量,教師在課堂內外插化學歷史知識,營造人文化學學習氛圍。
4.創設生活化的場景促進教學
恰逢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從教科書的內容編排來分析,最直觀感受與舊版本教科書的不同之處在于增設微項目部分,分別是探究膨松劑、科學使用含氯消毒劑、論證重污染天氣“汽車限行”的合理性、海帶提碘與海水提溴、研究車用燃料及安全氣囊、自制米酒。與舊教材相比,將部分知識轉移至微項目部分,教科書編排者已為生活化教學做好了先行的組織工作,各省市學校根據自身情況以及實際水平利用微項目部分,呈現形式可以是小組活動匯報,研究性調查展示等等。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除此之外高中化學不乏抽象的概念,以必修一第一章物質的量的教學為例,微觀粒子教師可以類比與宏觀的米粒,物質的量就是一定數目堆量的米粒,1摩爾可以類比為1千克,另外再強調物質的量的使用條件,必須指明微粒種類且只能運用于微觀粒子。將生活中豐富的化學元素融入進來,將生活化的情景打造成教學環境使學生在熟悉的氛圍中感受化學的魅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高中化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對一些重難點知識以及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難,教師應當善于利用生活資源創設熟悉情境,引發學生注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應用更加高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學習。
參考文獻:
[1]柴茉秀.淺析如何開展高中化學的情境化教學[J].學周刊,2019(8).
作者簡介:曾晴(1995年7月),女,漢,福建福州,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