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婧
摘要:近些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我國民族聲樂已經進入了一段較為重要的綜合發展時期,并且其作品的伴奏形式也逐漸豐富起來。鋼琴作為我國當前民族聲樂作品伴奏的主要樂器之一,其不僅將民族聲樂作品中獨具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特色的悠長韻律完美展現出來,也全面體現出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形式強大的包容力,并且在民族聲樂作品中采用鋼琴伴奏也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體系。本文主要闡述在民族聲樂作品中運用鋼琴伴奏所需具備的重要條件,以及當前民族聲樂作品與鋼琴伴奏的融合進程,以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民族聲樂作品;鋼琴伴奏;重要條件;融合進程;發展趨勢
前言:鋼琴(意大利語:Pianoforte)其是西洋古典音樂中一種鍵盤樂器,并且鋼琴素有“樂器之王”的美譽。鋼琴的音域范圍較為廣泛,從A2一直到C5,基本包含了音樂中所有的樂音,此外其也是除管風琴外,涉及音域范圍最為廣泛的樂器。自從我國民族聲樂作品中采用了鋼琴的藝術伴奏形式,其促使我國民族聲樂發展邁向新階梯的同時,也為我國民族聲樂作品的整體伴奏帶來了一份來自西方古典音樂的美妙韻律,從而為我國民族聲樂文化藝術的持續發展,直至邁向國際注入了全新的動力之源。
一、民族聲樂作品中運用鋼琴伴奏所需具備的重要條件
目前,想要在民族聲樂作品中適時運用鋼琴伴奏,并充分發揮兩者相互滲透融合后所產生重要的音樂藝術價值,還需具備以下幾點重要條件:第一,鋼琴這種西洋古典樂器,其可以充分做到視覺演奏的表演形式,也就是說在具體表演過程中其既可以滿足表演者所要求的視覺表演需要,也可以與表演者進行良好的藝術互動交流,從而大幅度提升所演奏作品的視覺觀感與聽覺觀感,但是這種“復合”的表演形式需要鋼琴演奏者與相關表演者自身具備較強的藝術實踐表現能力,而想要提升自身的藝術實踐表現能力,雙方必須從最基本的樂譜進行練習,再到復雜的雙方和聲表演;第二,想要運用鋼琴伴奏潤色民族聲樂作品的音律,并以此充分發掘出二者相互滲透融合后所產生的“中西音樂之美”,其也需要相關鋼琴演奏者具備較強鋼琴演奏技藝的同時,對于我國民族聲樂文化藝術也要有著較為深入的獨特見解,并且這也能夠促使相關演奏者在彈奏鋼琴為相關民族聲樂作品進行伴奏時,可以與相關表演者的呼吸、動作、演唱等方面建立起緊密的聯結性,使得鋼琴伴奏變為民族聲樂作品的“催發劑”,從而全面發揮我國民族聲樂作品的音樂文化視聽價值;第三因為在我國民族聲樂作品中加入鋼琴伴奏,其所起到的不僅僅是單純修飾音律的輔助作用,其是作為民族聲樂作品中一個“單獨部分”存在的同時,又與民族聲樂作品無法分離,兩者屬于“相互扶持、相互襯托”的關系屬性,并且鋼琴伴奏對于民族聲樂作品整體所能呈現出的視聽效果,都能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鋼琴伴奏的演奏者與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者雙方必須具備較高的默契程度,以此才能夠真正做到民族聲樂作品與鋼琴伴奏的“無縫連接”[1]。
二、民族聲樂作品與鋼琴伴奏的完美融合進程
一直以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具有較強的差異性,而我國民族聲樂這種獨特的藝術文化形式,其可以將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慢慢消除,并逐漸從中找出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從而建立起得到東西方人民共同認可的“新音樂”文化藝術體系。此外,當我國民族聲樂作品中融入西方鋼琴伴奏時,可以將民族聲樂作品中我國獨有的民族特性無限放大出來,并且這種我國獨有的民族特性也能夠與西方民族特性之間形成較為緊密的羈絆,從而讓聽眾在欣賞這些帶有鋼琴伴奏民族聲樂作品時,可以對其中所包含的民族特性產生較為深刻的理解與共鳴,而這也是我國民族聲樂作品在國內外影響力逐漸擴大的重要表現之一。
當前時代背景下,在我國民族聲樂作品中采用鋼琴伴奏已然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形式與手段,而隨著鋼琴伴奏在民族聲樂作品中運用的愈發成熟,也使得我國當前大部分民族聲樂作品中包含西方音樂的演奏技法,這也全面體現出我國民族聲樂強大的包容性,并且伴隨兩者融合速度的不斷加快,聯結性質的愈發緊密,其也在音樂文化藝術層面上逐漸打破了國家、民族之間潛在的界限,從而使得我國民族音樂作品名揚海外的同時,鋼琴也逐步被我國國民所認知與了解。比如,我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民族聲樂博士宋祖英同志,也曾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的獨唱音樂會中演唱了《茉莉花》、《小背簍》、《孟姜女》及《愛我中華》等優秀的民族聲樂作品,而這些所演唱的民族聲樂作品當中大部分都應用了鋼琴的伴奏形式,并且為在場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聽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聽震撼,而這也是鋼琴伴奏與民族聲樂作品完美融合的經典事例。此外,隨著鋼琴伴奏與我國民族聲樂作品相互滲透融合方向的多元化發展,其必定會在國內外人民精神世界中留下濃墨重彩的文化藝術印記,以此長久不衰地傳承下去[2]。
三、民族聲樂作品與鋼琴伴奏未來的發展趨勢
首先,當前我國大部分聲樂院校及高校民族聲樂專業已經將在民族聲樂作品中應用鋼琴伴奏列為一項學習課程,而這也間接說明鋼琴伴奏在我國當前民族聲樂文化藝術發展過程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其次,在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也有許多藝術家為了完善自身的民族聲樂技藝,從而去學習、接觸西方的音樂文化,例如,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譚小麟,其所創作的眾多作品就被業界評價為“運用20世紀的技術,也稱新古典派技術”,并且其對于我國民族聲樂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貢獻;還有“中國民歌新唱”的創作者馬思聰,其就在該作品的鋼琴伴奏中融入了“巴托克音樂理論體系中的調式半音”;最后,民族聲樂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與鋼琴伴奏的融合過程中,仍然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嘗試,這些嘗試可以從譜曲、技法,以及鋼琴演奏者與民族聲樂作品表演者的相互配合等多層面進行探尋,并且在探尋的過程中,相關藝術創作者也要始終堅持以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表現形式為重要核心,注意所創造作品中我國獨特民族特性的重要體現,以此全面發揮鋼琴伴奏重要藝術價值的同時,也能夠促使我國民族聲樂事業逐步邁向嶄新的發展階梯,并且這也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與西方古典音樂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后的完美表現,其所能產生的影響必然可以在當前這個音樂“新時代”蕩起較大的漣漪[3]。
結束語:總而言之,在當前民族聲樂作品與鋼琴伴奏相互融合滲透的藝術發展道路上,相關民族聲樂的表演者及創作者必須站在我國民族聲樂文化藝術的視域下進行鋼琴伴奏創作,并且采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創作解決方式,以此充分將我國民族特性與西方民族特性有效聯結起來,從而創作出符合我國民族聲樂事業持續發展優秀鋼琴伴奏的同時,為我國優秀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與西方古典音樂文化的有機融合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譚娜.民族聲樂作品鋼琴伴奏的思考[J].戲劇之家,2019,303(03):77-77.
[2]吳錚玉.民族聲樂作品鋼琴伴奏的困境思考與建議[J].明日風尚,2018(4).
[3]馮熠.民族聲樂作品鋼琴伴奏的困境思考與建議[J].音樂生活,2017(7).
基金項目:鋼琴藝術指導視角下民歌新編鋼琴伴奏中現代創作技法研究(項目編號:2021KY0450,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