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馬克思提出人與自然互動論,主張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互動;恩格斯提出自然報復論,強調自然界對人的報復。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學理上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基,這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必要的參考。
【關鍵詞】生態文明;馬克思主義;人;自然
2020年在全球出現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還讓人與自然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一個重大的問題擺在人類的面前:人類應該往何處去,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才能和解。在這個語境下,重新觀察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就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的人與自然互動論
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就認識到了自然的重要性。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先提出了“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這一命題。他認為,自然先于人類社會而存在,人不能因為社會的出現就忽視自然存在。對人來說,社會是人類實踐的主要領域,但不能因此就否認自在自然的存在。另外,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在馬克思看來,人因為實踐而存在,自然為人提供了生活資料、生產資料以及生活環境。而人在自己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使得自然擁有了新的樣態。從這一點說,自然與人處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所以自然與人是不可分離的。
然而,資本主義社會與工業社會的發展一方面使得人類無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資源,并把實踐活動的淘汰品排放到自然;另一方面在理論上把自然作為完全的客體,忽視了自然對人的作用。致使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交互關系被破壞,生態環境被嚴重損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同樣遭到了嚴重的威脅。
在馬克思的視域里,解決生態問題與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問題是一道的。在一定意義上,解決生態問題是實現共產主義的條件。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與勞動方式,實現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
二、恩格斯的自然報復論
人與自然之間不過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以及自然反作用于人三種關系。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詳細地分析了人與自然界關系的變化。他認為,人類在產生之初處于蒙昧階段,與自然界的關系和動物與自然界的關系一樣,處于無意識的交換階段。動物生活在自然界之中,通過自然界獲得了自身的延續,人類同樣如此。但人在其后的發展過程中基于自身勞動能力和的發展和目的的擴張,從“利用自然界”的階段走向了“支配自然界”的階段。
資本主義社會正是“支配自然界”的巔峰?,F代科學以及隨之出現的現代技術、大工業生產等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基礎上產生的改造自然界的最新手段。這一手段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標準化的操作規范以及科學化的思維方式的同時,對生態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他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鮮活的描寫了英國工人地生存環境:“一切腐爛地肉類和蔬菜都散發著對健康絕對有害地抽泣,而這些臭氣又不能毫無阻擋地散發出去,勢必要造成空氣污染”。造成這一局面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機械僵化的思維影響下,科學導致了人類對自然界的“霸權”,自然成了人滿足自己需要的領地。其次,基于市場的擴大,人類瘋狂向自然界索取資源,人類制造的商品總和遠遠大于人類的實際需要,但仍然無法遏制索取的腳步,陷入“發展的怪圈”。第三,人們認為無限制地使用“科學”這一手段是人類的“自由”的本性。這一點更加導致了現代科學對自然的破壞。
恩格斯針對這一問題發出警告說,“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他一方面在《自然辯證法》中描述了歷史上各個時期由于人類實踐活動導致的生態問題,并分析了這些生態問題對人類社會歷史造成的嚴重影響。另一方面分析了人類所謂的“自由”,并借助黑格爾闡釋道:“自由是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自己和自然界”。對于人類“自由地”使用科學,向自然界索取這一點來說,看起來人們是自由的,但在沒有充分認識到自然界與科學的必然性時,就會造成生態災難。
如何改變這一困境?恩格斯給出的答案是一方面依靠科學的發展,另一方面要依靠生產制度的變革。他認為隨著19世紀科學大踏步式的發展,辯證思維深入人心。人們將自然看作過程性的存在,并且在關系思維中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因而能夠不再只看到科學發展造成的短期影響,而是看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另外,生產制度的變革與科學發展是一體的,也是解決生態問題的重要措施。只有徹底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徹底改變掠奪式的生產關系,才能徹底扭轉生態惡化的趨勢,保障科學發展在改變生態問題中的作用。
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學理基礎。到目前為止,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中只有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置于國家戰略的地位,這已經為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贏得先機。雖然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還不完善,但在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指導下,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必將取得更大進步。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頁。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0頁。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頁。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頁。
作者簡介:連冠宇(1993.11),男,漢族,河北邢臺人,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與文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