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院校是我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正確輿論導向、進行思想建設的重要陣地,在全面推進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必須做好高校網絡傳播平臺的全方位建設。本文就高校網絡傳播平臺共享共建的重要意義和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探討共建共享的探索路徑與創新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媒介融合;高校網絡平臺;共建共享;重要意義;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4-0141-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度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輔導員工作研究委員會專項課題“媒介融合視域下高校網絡平臺共建共享創新機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FYHLX011
高校網絡平臺共享共建不僅關系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還影響著教育改革成效。近年來,全國各地高校積極建設網絡傳播平臺,秉持穩步推進、勇于創新的宗旨,在傳播理念和渠道方面不斷創新,現已取得一定成績,但是在媒體融合背景下也面臨著發展瓶頸,必須做好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共建共享工作,才能實現高校網絡平臺的創新發展目標。
一、媒體融合環境下高校網絡傳播平臺共建共享的重要意義
(一)符合國家戰略要求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這就要求在媒體融合時代,高校網絡文化傳播平臺發展路徑也應遵循共建共享的趨勢,既要對傳統媒體平臺進行科學的揚棄和革新,也要注重對新興媒體的引導和探索創新,建立并完善高校網絡傳播平臺長效工作機制。
(二)構建高校宣傳格局
高校作為思想政治建設、精神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要陣地,必須做到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兩手抓,避免各自為營。當前,一些高校宣傳部門仍習慣于應用傳統媒體開展相關教育活動與工作,抑制了新興媒體優勢的發揮;還有部分高校宣傳部門將宣傳工作重心只放在新媒體平臺的運營上,例如高校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以及短視頻平臺等,忽略了高校傳統媒體的轉型、改革和高質量發展。上述做法都過于片面,只有新舊媒體相互平衡、彼此融合、互助互補,才能將內容和形式上的優勢充分突顯,使院校宣傳格局得到拓展,使網絡傳播平臺能夠在融媒體環境下更好地承擔文化建設工作。
(三)弘揚核心價值觀念
媒體融合不但是高校網絡傳播平臺文化建設創新的重要路徑。高校網絡媒體傳播平臺應以育人為導向,高舉鮮明旗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其融入高校文化建設當中,占領網絡傳播平臺的意識形態高地,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同時,還要充分掌握現階段網絡傳播和運行規律,加強內容和形式層面的深入創新,為媒體融合時代網絡傳播平臺共建共享提供更多可行路徑[1]。
二、媒體融合環境下高校網絡傳播平臺共建共享現狀
(一)高校網絡傳播平臺不斷涌現
近十年來,新浪微博和騰訊微信作為新型社交工具與媒體手段獲得大眾好評與青睞,通過碎片化的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形式,將網絡信息高效融入人們的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各大高校也借此機會,不再拘泥于傳統單一的媒體官網信息傳播方式,大量涌現出高校校級、院級的“雙微”平臺。隨著人人網、BBS等一眾傳統網絡社區平臺的隕落,百度貼吧、QQ空間中的高校學生群體十分活躍。2015年是短視頻迅速發展的元年,許多國內高校也陸續入駐抖音、嗶哩嗶哩等短視頻平臺,通過技術創新與人才培訓,逐漸實現從圖文到音視頻的全媒介轉型,并逐漸能夠成熟穩定的運營,發布頻率也有一定周期性,內容不僅結合時事而且有自身特色,逐漸積累了一批黏合度較高的粉絲用戶,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好態勢。
(二)高校媒體平臺缺乏共享渠道
在數量和渠道蓬勃發展的同時,各平臺之間內容過于垂直、人員分配與技術資金投入的不合理情況也越來越明顯,但與傳統模式相比,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方面的作用仍然不容小覷。然而,在“雙微”平臺推文和新聞的出產過程中還存在一定問題,首先,校園內還沒有形成自發上報的渠道和模式,大部分高校都存在一定被動性,需要在校級官方媒體通知各分院后,才開始著手資料和信息的收集與編匯,院級新媒體平臺信息時效性不高問題顯著。其次,校院級新媒體平臺的新聞內容存在同質問題,甚至不少院級新媒體平臺只是原封不動地轉載校級官方媒體平臺內容,此舉既不能突出各個學院的專業特色,還可能造成訂閱用戶的閱讀審美疲勞,長此以往十分不利于維護用戶的黏度。此外,校級和院級新媒體平臺缺乏互動交流的有效渠道,不少高校都存在各方媒體平臺各自為營的情況,并且許多高校存在校級平臺內容形式“高大上”而院級平臺內容與技術質量不高的問題。
(三)校園媒體傳播平臺亟待轉型
“互聯網+”時代,高校傳統媒體影響力不斷下降,雖然與新媒體平臺進行合作宣發,但受到資源傾斜、技術分化、人力與資金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其轉型之路困難重重,許多所高校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方面面臨困境,難以摸索出創新有效的共建共享策略[2]。因此,絕不能在融合發展的路徑中再走從A平臺到B平臺之間生搬硬套、復制粘貼的老路,必須從團隊建設、技術革新、內容挖掘等多層面、多角度探索媒體融合環境下的創新之路。此外,校園媒體傳播平臺的功能設定不應該只拘泥于信息推送,還應該向信息服務和功能互動等方面發展。當前許多高校的微信平臺都推出了查課表、交電費、失物招領、二手舊物交易、查成績等信息服務功能,不僅提高了平臺的訪問次數和頻率,還使學生訂閱用戶的黏性得到顯著提升。
三、媒體融合環境下高校網絡傳播平臺共建共享的創新策略
(一)轉變思想觀念,創新校園網絡文化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媒體融合環境下的信息以數字化形式表現出來,擁有互動性強、傳播途徑多樣化、傳播速度迅猛等特點。對此,高校網絡傳播平臺的共建共享之路必須轉變陳舊的思想,告別傳統媒體的單方面思考方式,在“互聯網+”思維指導下,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高校網絡傳播平臺,創新高校新媒體文化建設與育人工作途徑。首先,高校校級、院級以及專業社團等校園媒體的管理者應樹立共建共享的融媒體時代創新發展理念,加強對媒體資源的信息整合,做好媒體融合的全方位發展戰略布局。其次,要借助校級、院級以及部分社團的宣傳海報、報道和刊物等校園傳統紙媒與校園網主頁、校內廣播的傳播優勢,充分結合網絡新媒體,“雙微”、貼吧、短視頻平臺等,不斷挖掘有價值的內容、提升工作人員的新媒體技術水平,創新采編模式和不同形式新聞的發布機制,提高對新聞事件的解讀能力,通過及時報道或文字直播的形式,對新聞進行全面的追蹤,加強與師生和網友的交流互動,才能牢牢把握輿論的導向,獲得訂閱用戶與校園師生的認可,提高訂閱、閱讀、轉發數量。此外,還要牢牢把握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傳播的特征與規律,提高對各平臺后臺數據的分析能力,充分了解受眾特點,對宣傳內容與宣傳方式作出進一步的創新與轉型,明確高校媒體平臺傳播工作的實際方向,做好高校宣傳工作[3]。
(二)優化平臺管理,創新高校融媒機制
一方面,建立完善的高校全媒體平臺組織運營機構,增強媒體融合共建共享的實效性。不斷夯實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設與網絡信息導向的功能和作用,優化高校校級和院級網絡平臺傳播組織機構,不斷健全崗位管理體系,促進校園媒體的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創新媒體融合模式,可以在總新聞中心下設內容工作部、媒體工作部、技術工作部和輿情監控公關部,在微信、微博等主流媒體具體運作中,根據平臺自身特點,建立系統性的校園融媒體網絡傳播平臺運營管理機制,完善制度、規范流程。同時,各大高校還要加強對新媒體運營隊伍的培訓教育,使新聞內容不斷向細、專、精看齊,提高平臺的訂閱量和宣傳效果。
(三)建設平臺實體,發揮綜合傳播作用
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為了進一步做好高校網絡傳播平臺的共建共享,還要充分發揮高校精神文化的引領作用,可以從加強平臺硬件實體實施建設和創新新聞報道綜合宣傳作用入手。將高校官方網站、校級院級“雙微”平臺、校園期刊、廣播站等新聞部門進行全面整合,促進軟硬件設施、管理機制與組織機構的綜合建設,對網絡管理設備、攝影攝像設備和采編播音設備進行升級并實現資源的全方位共享。另外,還要創新新聞報道宣傳形式,對外樹立高校良好的公關形象,對內凝聚師生力量,保持新聞報道的思想性、敏銳性、活躍性和開放性,牢記時代使命并傳播社會正能量,充分發揮綜合傳播與輿情引導作用。
四、結語
在媒體融合環境下,高校網絡傳播平臺共建共享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分析媒體融合環境下高校網絡傳播平臺共建共享現狀,并總結其規律與特點,不難發現缺乏共享渠道和平臺亟待轉型是當下高校融媒體共建共享過程中的重難點,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優化平臺管理、加強對平臺實體的建設,才能不斷創新校園網絡文化、高校融媒體機制,使綜合傳播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 王宇涵.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輿論引導的現狀、模式與路徑——基于廣州市高校的調研[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2(05):82-91.
[2] 米華全.新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20.
[3] 張蕾.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網絡育人傳播創新研究[J].學苑教育,2020(02):13.
作者簡介:王妍(1993—),女,河南新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