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若曦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成人要遵守社會行為規則,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隨著《蘇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的正式實施,蘇州正式進入強制垃圾分類時代。幼兒園的垃圾分類教育刻不容緩,我們應緊抓契機,追逐垃圾分類“新時尚”,通過平時的教育教學和游戲活動,將垃圾分類知識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問題和現狀
工業發展推動了城市化,城市垃圾問題也開始困擾著人們的生活。垃圾對我們的生活環境、身體健康等造成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經常會說“不亂扔垃圾”“不亂采摘花草樹木”“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等,但在日常生活中隨手亂扔廢紙、瓜果皮、塑料袋的現象依然存在。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開始關注細節,引導幼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他們從小懂得怎樣去保護環境,了解一些簡單的環保知識,并建立初步的環保意識,這對幼兒來說也是受益終身的。
垃圾分類的重要環保意義
時代瞬息萬變,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生存能力。在當下,“垃圾分類”可謂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新事物的契機。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他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學也不能脫離生活。垃圾分類的學習貼近幼兒的生活,比如“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的分類標準是什么,“吃一次外賣,筷子怎么扔,外賣盒怎么扔,包裝紙又該放哪里”等,這讓平時生活中一件非常小的事變成了一門學問。在垃圾分類過程中,不僅增強了幼兒環保意識,也培養了幼兒整理收納的好習慣。
貫徹課程游戲化思想,開創環保主題新視角
在課程游戲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的教育主題不再源于教師,而是源于孩子,源于生活。“生活即課程”,我們充分貫徹課程游戲化精神,從幼兒的興趣出發,以幼兒為主位,積極推進課程的生發。
在偶然的一次散步中,孩子們發現操場上多了許多垃圾,紛紛告訴老師:“地上好臟呀,有好多垃圾!”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進行了討論。他們知道“要扔到垃圾桶里去”,但當我提問“這些垃圾該如何分類”時,孩子們顯得非常茫然。我們一起查閱資料、觀看圖片、了解蘇州目前最新的垃圾分類規定,通過觀察學習,一起打掃了操場。在這次教學活動中,孩子們不僅收獲了豐富的知識,也建立了初步的環保意識。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在主題開展之前,我們向家長發起了一份“倡議書”,向家長呈現本次主題的意圖以及教育意義,以得到家長的支持。家長接收到“倡議書”后,帶領孩子在小區里走一走轉一轉;有的家庭幫助環衛工人收拾小區里的垃圾,并和孩子一起將垃圾放入小區的分類垃圾桶中;有的家長還帶著孩子一起去參觀了垃圾中轉站,更直觀深入地了解到了垃圾分類的小知識。我們還邀請愛心家長在線上進行了一場聲情并茂的“垃圾分類在行動”講座,給家長和孩子帶來了更全面的環保知識。
“變廢為寶”有妙招,發現生活中的“美”
環境作為幼兒園的隱性教育資源,一直深受重視。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主張教育與生活的一致性,強調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關注幼兒的教育環境也一直是我們在思考的問題。有人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如何變廢為寶,讓這些垃圾“閃閃發光”,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來創造。創造,一是“創”,二是“造”。“創”是去探索、去創新、去挖掘,“造”是把想法與現實進行“接軌”。
大班主題《我是地球清潔工》中,在創設班級環境時,我們邀請孩子和家長一起在家里收集各種瓶瓶罐罐以及一些廢舊材料,在班級對這些材料進行了分類擺放。我們在廢舊的草帽上畫了七彩的顏料,做成一頂頂“明星帽”,放入小舞臺中供“演員們”表演。我們還將小毛球、毛線、廢舊的玻璃瓶等放入自然角,使其變成一個個小花瓶,又美觀又有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應充分利用各種自然、廢舊材料和常見物品,讓幼兒進行畫、剪、折、粘等美工活動。3~6歲是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萌芽期,對廢舊物品的創造和再利用,可以充分激發幼兒的創造能力。在“變廢為寶”的游戲過程中,幼兒自主設計、制作、美化這些“可回收垃圾”,不僅能激發其環保意識,還能在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景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