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艷
幼兒期是兒童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形成習慣最容易、最迅速的時期,因而也是教育的最佳時期和關鍵時期。“暗示”指的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隨著幼兒身心的發展,暗示教育的實施者應逐漸由他人轉向自己,即實現由他人暗示向自我暗示過渡,從而逐漸培養和增強幼兒的自我教育能力,實現從較多地接受外部暗示到表現出或形成更具主體意義的自律傾向,這是幼兒暗示教育追求的更高層次的目標。
幼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使用暗示,有助于增強幼兒自信。在幼兒園的管理中,幼兒對教師的各種反應都十分敏感,哪怕是一次微笑、一個皺眉,尤其在課堂上。當幼兒的表現良好時,教師投以贊許的目光和發自內心的微笑,都會使幼兒感到教師是在鼓勵他、關注他,從而增強了自信。在心理學上,把“他人的評價和暗示將引導某人朝著他人所期待的方向發展”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該效應在兒童教育中尤其受到重視,因為積極的心理暗示將引導幼兒朝父母所期望的方向發展。積極的暗示能對幼兒在心智發育方面產生良好的作用。
幼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使用暗示,有助于幼兒重新認識自我。如果教師善于運用積極暗示教育幼兒,幼兒會比較客觀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不斷地努力,向更高的目標努力前進。如果采取間接的方式向幼兒表達我們的觀點,幼兒的接受效果就會好很多。特別是積極的心理暗示,更加有利于幼兒重新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積極的心理暗示帶給幼兒的是積極的認識和體驗,能融洽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說理教育給幼兒帶來的壓抑感,使幼兒于無形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舉止,以及堅強的情感意志。
幼兒教師可使用語言暗示法,通過間接的暗示性言語影響兒童。教學者可有意識地欣賞兒童,對兒童流露自己的關心和愛護,讓兒童感受到關愛,受到鼓舞,增強其決心和動力,向好的方向發展。如個別幼兒有時不遵守規則,影響了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此刻不妨用言語對其進行暗示,比如“今天小朋友們的表現都非常好,我們都很遵守紀律”,在表彰了一些表現好的小朋友后,教師可暗示說:“盡管這次還有幾個小朋友表現沒有那么好,但我相信今后他們會表現好的。”神態表情是人心靈和情感的直接體現,老師應憑借神態表情給幼兒活躍的暗示教學。
幼兒教師可使用行為暗示法。教師和家長要為兒童建立典范,用自己的正確行動影響兒童。身教勝于言教,“喊破喉嚨不如做出姿態”。教師和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是兒童最頻繁、最直接、最具權威性的影響源。這里既可能有積極正面的教學,也可能有消極影響和負面效應。教師對兒童的嚴厲,應是以對自身要求更嚴厲為前提條件的。
語言的暗示法是暗示教學法中的一個嘗試,嘗試解碼教師用來有效地說服他人、影響社會信念和信念系統的一些關鍵語言機制。語言的暗示法與語言的詞匯和邏輯有關。口頭語言即言語,是人類獨有的典型特征,它也被認為是將人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主要因素之一。幼兒在進行角色創作時,由于創作狀態非常脆弱,受到輕微的影響就會從好不容易找到的角色感覺里跳出來,無法更好地完成角色的主要任務。像這種對于角色創作極端不自信、極其敏感和容易接受暗示的情況,幼兒教師怎樣選用積極有效的語言使幼兒擺脫這種不良的創作狀態,將直接影響教學任務的順利進行。
體態暗示是溝通師生感情的特殊信息傳遞方式,尤其是在以語言文字為主的課堂言語交際中具有特殊的適用性和實用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更能體現暗示的委婉特點,起到感染、傳遞、調控、激勵等多方面的作用。例如教師手勢的運用。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我們的手勢,表達心中的意思。但是身為幼兒教師要特別明確如何使用拳、掌、指、手臂等手勢語。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交流時,雖然說話內容一樣,但雙方選擇不同的手勢,暗示給對方的效果便千差萬別。比如,介紹一名在比賽中勝出的幼兒,教師使用的語言是“這次比賽的優勝者是某同學”,如果教師的手臂是完全伸長向斜側上方三十度,幼兒會把這位同學所取得的成績通過老師手勢的暗示加強到極致并進行反饋。
教育者根據一定目的,采用各種暗示手段,使受教育者在興趣、能力、愛好、情緒、態度或認知傾向等方面發生變化,提升其思想水平、增強其能力,從而達到教育目的。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陣潤物無聲的細雨,悄悄滋潤幼兒稚嫩的心靈,對培養幼兒規范的舉止、優良的品性、良好的習慣具有重要意義。童年積極的暗示,帶給每個幼兒的是不斷提高的自信,進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總而言之,教育幼兒是教師一生的事業,讓我們多給幼兒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吧!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昆山開發區青陽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