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貴
摘要: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語文教學與德育的關系,掌握語文教學中德育有效滲透的方法,落實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目標。在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重視教書,還需要重視育人的意義。教師需要將德育與語文教材進行有效地滲透,更好地融合,從而針對學生的現狀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教育目標;階段性主體性;有效滲透
小學階段是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良好行為習慣教育的最佳時期。面對黃金時期的教育階段,要求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始終不渝地進行德育滲透。語文學科思想性的特點,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能認識語文教學與德育的關系,掌握語文教學中德育有效滲透的方法,落實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目標。面對小學語文教材中如此豐富的徳育內容,如何把握語文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徳育教育的有效滲透,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學生德育教育必項放在語文教學的首位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講文明、守紀律的一代新人?,F行語文教材的編寫正是體現了這一點。它無時不在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著學生的情操,激勵著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勞動。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貫穿在語文課堂教學之中,使學生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為他們的人生奠定堅實的根基。
二、學生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階段性,要發揮好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育的主體,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表現在自我教育、自我養成。對學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規范學生的行為,而規范小學生的行為就是要認真落實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就小學生來說,德育教育也有階段性。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德育教育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國家和民族知識的傳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珍惜時間、刻苦學習。這樣就使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環環緊扣,從不脫節,連貫地得到了落實。
三、確立每堂課的德育滲透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全面和諧發展。在語文教學中,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思想品德內容都列入教學目標,若貪多求全,不但語言文字訓練任務的完成受到影響,而且思想教育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在一般情況下,一篇課文的主要思想感情就是這一課文教學中徳育的主要內容。但是,在具體的施教過程中,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出發,引導學生找到自己跟作者的思想感情相通之處,不能盲目施教,沒有針對性。根據每篇課文的中心確定德育滲透的內容有很大的彈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確立合適的“尺度”,超越這個“尺度”,學生就難于接受,低于這個“尺度”,就達不到教育目標。同一篇課文,同一個段落,同一個詞語,會因教學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德育滲透的“目標”。這固然會給教師的施教帶來困難,但也給教師發揮才能以廣闊的空間,實現教學的靈活性。如《苦柚》里小姑娘竟說自家的柚子是:“棉花柚,個兒大,其實里面肉不多,有點苦。”可就是小姑娘這番話贏得了一位老華僑的贊揚,買下了柚子。對這段話基本的徳育目標是認識到誠實可貴,但有的同學談到誠實做人的方面,有的同學談到了誠實經商等。對學生的回答,我是以每個學生理解能力這個“尺度”為依據,肯定的加以點撥。
對于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千萬不要強調片面,要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從中受到德育教育。
四、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落實德育教育目標
語文教學不像思想品徳課那樣,教育的意圖比較直接明顯,而是蘊含在課文的字里行間,蘊含在具體生動的形象之中,語文教材德育內容的蘊含性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徳育教育不應該、也不可能用直接顯露的形式,而只能采用有效滲透的方法。滲透的途徑很多,可在介紹時代背景時滲透,可在欣賞圖片時滲透,可在分析中挖掘,但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在品詞析句中有效滲透。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蘊含在字詞句段之中的,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關鍵的字詞句段,反復吟讀,仔細品味,以達到明白事理,受到教育的目的。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主要方法是滋潤、灌溉育人,要采取灌溉的方法,一點一點的明白起來,就能記在心頭,經久不忘。猶如幼苗生長,日不見長而終成大樹,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思想品徳教育,要堅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小學生更要達到“感覺不出別人是在教育他的”境界。
當然,教學過程中的徳育滲透方法多樣,根據教材的實際情況,針對兒童心理特征,實行不同的方法,比如《生命的壯歌》可采用教學掛圖的直觀演示法,《永遠的白衣戰士》可采用設身處地的心理換位法等。
五、開展靈活多種的活動形式,鞏固德育教學效果
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寓德育教育于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之中,寓教育于游戲之中,小學生樂于接受。在語文教學中,我結合教材內容,注意兒童的年齡特點,開展相應的活動,栩栩如生地展現人物形象,淋漓盡致地表演出人物的性格,實踐和積累寫作素材。同學們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對課文內容理解的更加透徹,從中提高認識,受到教育。
語文課堂教學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讓學生在積極的教學活動中,學習語文基礎知識,懂得文章所包含的豐富情感,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鞏固教學效果。如在教學《祁黃羊》時,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以當事人的語氣,體會祁黃羊是一個一心為國、做事出以公心的人,學生從中受到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啟蒙思想教育。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的學習不僅是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更是對做人的學習。因此在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重視教書,還需要重視育人的意義。教師需要將德育與語文教材進行有效地滲透,更好的融合,從而針對學生的現狀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教無定法,教師要能夠針對學生現狀來靈活制定教學策略,讓學生在獲取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進而為其日后的成長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一切時機,巧妙自然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孩子心靈,這應是教師神圣的職責。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學參考用書,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8版.
[2]王明輝.淺談小學生德育教育,中國校外教育,2017,(19).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南湖小學 2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