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兵
傳統教育教學體系中,體育學科沒有受到應有重視,一些教師和學生將其視為放松課和數語外學科的復習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體育學科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功效。因此,國家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進行體育課程的改革,旨在遏制這種不良趨勢,讓我國小學生的體質得到較好地發展。體育課是學生鍛煉身體的主陣地,自然成了提高學生體質的主力軍。因此,探究如何在體育課上提高學生的體質就成了體育教師的義務。
1 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加強科學調研
雖然小學生活潑好動,但是在課堂上加強針對性的鍛煉,才是提高他們體質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當深入地了解新課改的標準,認真地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然后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確定可以完成的教學目標,接著將目標分成一個個小目標,逐一完成,最后教師應當充分地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便于學生進行模仿。研究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是教師開展任務的前提,教師應當確認學習的主體地位是學生,努力做到積極開展有趣的集體活動,讓教學的語言變得生動,讓教學的手段變得形象,讓教學的動作更為規范,讓教學器材便于學生使用,使教學活動的參與性變強,從而讓教學的質量有所保障。
想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最主要的是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規范教師的師德。新開標對于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根本,要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標準,既要讓學生有一定程度的鍛煉,提高他們的體質,又要讓學生能夠掌握鍛煉身體的技巧和方法,讓那些有運動天賦的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為國爭光,還要給他們普及體育知識,讓學生能夠在爆發力、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方面懂得如何去鍛煉。言而總之,教師應當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的體質水平,針對性地制定訓練策略,讓每一位學生的體質得到提升。
2 把握有限的課堂時間,提升學生的體育素質
學生體質水平的下降和他們鍛煉的時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沒有時間保障,沒有學生的投入是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素質的。體育課是防止學生體質下降的最低保障時間。教師應當珍視課堂的每一分鐘,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學生的體質,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教師應當科學地組織課堂,堅決反對放羊式教學,剔除不必要的活動,省出時間讓學生進行有效的鍛煉。學生應當做到靜、快、齊,教學環境應當是安靜的,教師應當提前做好準備。
由于教學的環節是環環緊扣的,這就要求教師的技能訓練到位,讓每一位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掌握應當具備的知識,并且力爭讓他們做到熟能生巧。因為在進行體育課的過程中,學生消耗的能量較多,有一部分學生并不能從開始一直堅持到最后,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結合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訓練計劃進行調整,做到松弛有度,讓每一位學生能夠跟上并適應教學的過程。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運動負荷,提高學生的體質是不能成功的。如果教師一味地追求創新,忽略了學生的參與,這便是偏離了體育課改的原意。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身體條件,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依照訓練標準,落實應有的運動量,這樣才可以讓學生的整體綜合體育素質得到提升。游戲是調動學生情緒的一個興奮點,它可以讓體育訓練變得生動有趣,這是一種能讓學生的運動量達到標準的方式。
例如,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讓學生能夠清楚體育游戲的特點,較好地掌握教學規律,能夠根據教學目標,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教師應當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除了理論授課之外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讓學生能夠有效地適應體育游戲。根據體育游戲的特點,教師應當注重結合學生性格的培養,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拼搏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同時,教師應該提前教導學生如何預防事故的發生以及事故發生之后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
教師可以用“拉起比勁”來訓練學生的專項臂力;可以用“跳繩比賽”訓練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可以用“貼鼻子”訓練學生的方向感;可以用“拉人角力”提高引體向上的臂力;可以用“齊心協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這些活動不僅具有趣味性,還能讓學生能夠調動自己的情緒,能夠更加投入地加入到教學活動中。他們在歡笑聲中自然而然地完成訓練任務,在訓練任務后自然而談地提升自己的體質。學生練得輕松,教師講得輕松,這將有利于小學體育教學任務持續發展。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激發了對于運動的樂趣,這也將有助于開發學生的運動潛能,能夠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能為國爭光的運動員。當然,這些成果都是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之上,這就要求教師在游戲活動開始前對學生有充分的指導。
3 總結
教師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家長督促學生進行鍛煉、學校提供時間保障,這些都會為學生體質的提高提供較好的環境。學生應當意識到提高體質的重要性、要勇于迎難而上、不畏艱難磨練、認真地分析技能和技巧、養成“快樂運動”的思想,這為學生體質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內部動力。同時,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承載著中華文明歷史的傳承,也只有小學生有更好的發展,以及更好的體質,民族和國家的長久發展才有保障。
(作者單位:廣州市黃埔區長嶺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