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連濤

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身體素質,體育課在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田徑作為基礎的體育運動,與人們的生活聯系緊密,故教師必須重視田徑訓練,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在田徑訓練中,田徑訓練強度及訓練量對其存在一定影響,教師需要把握一個度,以符合初中學生的身體條件。
田徑訓練的特征
田徑運動涉及的面非常廣,包括競走、跑、跳躍等項目,共計四十多項。作為一項生活化的運動,田徑運動的門檻并不高,這就使得很多的人能夠較輕松地開展田徑運動,無形中增加了參加田徑運動的人的數量。田徑運動相比其他運動而言,操作更加簡單易行,并且對場地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承受跑鞋鞋釘的地面均可開展田徑運動。
田徑訓練的影響因素
田徑訓練的影響因素較多,教學難度大。具體的影響因素如下。
第一,初中生的身體素質。初中體育教學的對象是初中生,初中生作為青少年,身體還在發育,身體素質與成年人有所不同,運動極限也有所不同。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身體情況、身體素質確定相應的訓練強度及訓練量。
第二,訓練強度與訓練量之間的關系。訓練強度與訓練量之間的關系也影響著初中體育教學中田徑訓練。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看似差別不大,事實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例如,如果一名學生要練短跑,距離是100米,共需練習5組,這里的5組就是訓練量,而要完整地完成每一組的練習,就是訓練強度。不管是哪一方面都會影響整體訓練計劃和效果,兩者之間互相影響,會對初中體育課的田徑訓練產生影響。為提高田徑訓練效果,必須調節好田徑運動的訓練強度及訓練量。
田徑運動效果的提高方法
教師應合理把握田徑運動的影響因素,把控田徑訓練強度及訓練量,正向調節學生的學習活動。
首先,根據學生身體素質進行適度訓練。這主要是指田徑運動的訓練強度及訓練量要在初中生所承受的范圍之內。教師在進行田徑訓練時,應該在進行一段時間的低強度訓練后,即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田徑運動技巧時,再適時提高訓練強度及訓練量。比如在進行3000米跑步訓練時,最開始可以要求學生先不限時完成3000米的目標,再在以后的訓練中要求提高速度,即要求學生以更快的速度完成3000米的跑步訓練。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循序漸進地開展田徑訓練,就能夠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讓學生掌握田徑運動技巧,達到讓學生強身健體的目的,更好地完成初中體育教學任務。
其次,根據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的制約作用進行田徑訓練。大量實踐得出,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相互影響。在田徑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把控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田徑訓練強度較大時,訓練量就不能大,如果訓練量較大,則訓練強度就不能太大。量和強度都很大時,學生可能因訓練而受傷,量和強度都很小時,就不能達到訓練效果。所以一般來說,在訓練中量大就要強度小,強度小就要量大。
比如在100米加速跑的訓練中,如果要學生全力跑,這就是強度大,那么最多跑3~5組,讓訓練量減小;如果在訓練時以80%的速度跑,這時候訓練強度一般,則可以跑6~9組,增加訓練量。教師在制訂田徑訓練計劃時,要依據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的制約關系,讓學生的訓練取得更好的成效。
在田徑運動訓練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從整體上把握訓練量和訓練強度,從而調節整個項目的教學計劃。要提高初中體育教學中田徑訓練水平,教師就要安排好田徑訓練強度及訓練量,把田徑訓練落到實處,讓學生都能在田徑訓練中學到運動技巧,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讓學生有更多精力面對知識學習。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碼頭鎮西劉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