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有古老獨特的建筑外觀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古鎮逐漸作為旅游資源被開發利用 ,成為一種新興的旅游類型。隨著古鎮旅游的開發與利用 ,重慶內的古鎮旅游日趨火爆。目前重慶在古鎮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 ,還存在如風格千篇一律等需要改進的地方,針對重慶古鎮旅游的開發提出發展建議 ,合理利用古鎮旅游資源 ,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古鎮旅游;現狀;發展
古鎮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繼承和承載者,古鎮是一種歷史遺存,其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旅游價值。近年來,重慶古鎮旅游在旅游中占據重要的部分。[1]
一、古鎮旅游發展的國內概況
以古鎮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為背景的古鎮旅游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鮮明的地域特色旅游品牌,吸引著國內外眾多的旅游者。近幾年,古鎮旅游熱持續升溫,己成為我國最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我國在借鑒國際遺產保護經驗的基礎上,將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納入了遺產保護范圍。2002年8月,國家建設部在全國范圍內首次設立歷史文化名鎮和名村,2005年9月16日又公布了第二批歷史文化名鎮和名村58個。由此可見國家建設部對歷史文化古鎮村的重視和保護力度,并進行有效的保護古城古鎮及其開發。[2]
二、重慶古鎮旅游發展的概況
重慶作為國家第二批歷史名城,擁有獨具特色的場鎮建筑藝術,其鮮明的個性融會在山川溪壤之中,成為重慶文化的重要一環。
重慶古鎮旅游資源豐富, 2002 年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鎮達 20 個,之后還評定了十大歷史文化名鎮。重慶石柱西沱古鎮以其漢文化與土家民俗文化天然交融形成的獨特風景、商號的遺跡見證了巴渝商業史的發展與變遷,潼南雙江古鎮作為中國革命早期創始人之一的楊闇公烈士的故鄉以及保留的大量古建筑被評為首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但因為重慶地形復雜,加之宣傳力度不足,許多古鎮“養在深山人未識” 。因此,有必要加強古鎮旅游的宣傳和支持等,以發揮重慶古鎮旅游的優勢。[3]
三、重慶古鎮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過渡商業化
旅游業的發展少不了商業部門的參與,兩者緊密聯系且相互滲透。[4]
在古鎮旅游的商業化進程中,市場規則的盲目性使商業的投入規模和發展速度往往難以控制,旅游商品同質性現象嚴重,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被成批生產的退化而簡單的工藝品所取代,脫離了古鎮本真。
(二)古鎮配套設施和管理缺乏
一方面,開發中的基礎設施跟不上日益爆滿的游客需求,交通及給、排水等基礎設施條件不佳,尚且缺乏完善的旅游接待設施,尤其是旅游旺季時,致使旅游規模上不去 ,知名度和效益均受影響。另一方面 ,古鎮缺乏必要的配套保障措施和制度 ,尤其是管理制度、公民環保意識等,一些古寺廟、古民居、碑刻破損嚴重。
(三)經營雷同化
古鎮只有擁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才能吸引游客。如,每個古鎮差不多都有茶館和小吃店;旅游商品多為檔次低劣、生產的質量不高,如簡單雷同的手工紀念品和小飾品;從外觀和包裝上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難以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
(四)利益分配機制[6]
從宏觀上看,保護古鎮能吸引游客,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促進地方發展,但從個體上看,差異很大。真正保護古鎮原貌的居民基本沒有直接享受到古鎮保護帶來的利益,相反,一些把原有房屋改裝成商業門面的居民或開發商,獲利不少,這一矛盾傷害了保護者的積極性。
四、重慶古鎮旅游發展的對策研究
(一)主題式開發
就是根據古鎮的特色選準一個主題,古鎮的各種活動都圍繞這一主題。如龔灘古鎮要把自己的主題定位在少數民族文化上,寧廠古鎮應把主題定位在鹽文化、巫文化上,西沱則要抓住佛教建筑文化。
(二)環境保護
一應制訂古鎮環境保護條例。對保護區以內的經營者要規范其行為,以防污染;二應改變古鎮傳統的能源結構,改柴禾、木材、煤等燃料為少污染的清潔型能源。[7],三應采取措施保護古建筑,如涂抹防腐劑、添置消防設施,減少自然風化,禁止人為破壞。
(三)加強與企業合作
一是要探索與旅行社等旅游企業的新型合作關系,廣泛吸引國內外旅游者。二是要與企業聯姻,更多地組織和舉辦多種展覽活動,以擴大影響,爭取客源。三是加強景區的互動性與參與性,旅游者從古鎮獲取的信息越多,得到的藝術享受越多,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
(四) 完善營銷手段
與電視、網絡自媒體等渠道廣泛協作 ,加強各媒體對重慶古鎮旅游報道 ,特別注重大型社交網絡平臺的引流,爭取更大的曝光度;邀請當代旅游網絡自媒體人、專欄作家網絡文章的精準投放;結合重慶整體形象打造,對主要客源市場制造和發布新聞舉辦有影響力的節事活動等。
五、結語
將古鎮景區整合入具體的旅游產品,將其作為旅游線路上的一個主要的旅游點,將古鎮旅游景區與產品鏈上的其他特色旅游景區聯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區域性旅游產品[9]。
古鎮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資源,因此在開發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其的保護。 資源的合理開發是一種最好的保護,旅游開發與保護利用應該相輔相成。在古鎮發展旅游業時,應該立足長遠, 不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對古鎮資源的保護,要在環境可承載的范圍內健康發展,使古鎮可持續利用、永葆青春。
參考文獻:
[1] 鄧學芬,柯麗芳.古鎮旅游開發研究——以成都周邊古鎮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3):83~85.
[2] 黃大勇,曹揚.古鎮旅游商品游客需求特征分析及創新開發的思路——以重慶磁器口古鎮為例[J].旅游開發與管理,2007(5):97~99.
[3] 蔣坤富,張述林,唐為亮等.古鎮旅游心理商業容量研究——以重慶磁器口古鎮為例[J].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8(2):29~33.
[4] 張述,林胡,科翔.古鎮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途徑研究[J].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10(1):122~127.
[5] 劉婧,張培.懷舊文化與重慶古鎮旅游的發展[J]. 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22(3):37~40.
[6] 劉焱.基于社區參與的古鎮旅游發展分析——以重慶磁器口古鎮為例[J].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6(4):77~79.
[7] 林海.江南水鄉的品牌難題[J].品牌管理,2008,36(23):82~85.
[8] 張哲樂.淺析成都古鎮旅游的雷同性問題[J].商業時代,2007(6):109~110.
[9] 余丹.我國古鎮旅游的開發利用[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21(4):377~378.
作者簡介:張燕,2011年重慶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現在重慶工貿技師學院旅游專業教師 校旅游專業教研主任
重慶工貿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