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改制下科技期刊編輯的新職業發展模式

2021-09-10 07:22:44歐陽菁
新聞研究導刊 2021年12期
關鍵詞:改制職業發展

摘要:面對國際科技期刊的集群化、集團化競爭,國內科技期刊全改制后,編輯的職業規劃不能停留在傳統技術職稱的單一演變,而是要多方位多角度地進行立體性規劃。本文根據國內科技期刊編輯的職業模式存在規劃單一和職業倦怠明顯的特點,提出全改制后編輯出版對人才類型的需求,認為學術編輯要在期刊社戰略發展的基礎上,和期刊社一起確定新形勢下的職業類型、職業目標和職業路徑,并和期刊社互動反饋進行多元化新路徑的職業規劃,以更好地適應未來市場競爭,實現編輯貢獻的最大化轉變。

關鍵詞:科技期刊;編輯;改制;職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2-0004-04

自2011年起,當時的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就開始逐步推進報刊行業的出版體制改革。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文化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科技期刊盡管沒有全面推向市場[1],但改革的步伐已經勢不可擋。眾所周知,科技期刊是一種專業信息的交流發布平臺,受眾面小、發行量少、盈利微薄,絕大多數都依托于科研院所或高校,經費來源基本靠主管單位撥款。其辦刊人員經營意識落后、方式單一,缺乏創新性、積極性,出版發行運營體制僵化,加上互聯網數字化和新媒體對紙媒期刊的沖擊,科技期刊未來的發展將面臨不小的壓力。在國際期刊已經完成集群化、集團化發展,通過品牌打造、兼并重組、規模化經營形成完整的出版產業鏈占據全球市場大部分份額之時,國內科技期刊編輯的職業規劃不能僅僅是技術職稱上單一的層次演變,而是要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從學術研究轉向市場策劃、從傳統紙媒轉向新興媒體等方面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立體性規劃。站在戰略性職業發展的角度,科技期刊在面對后續國內外出版業激烈的競爭中,需要通過轉型改制保證期刊主體經營戰略的實現,從完成普通的學術出版發行向獲取期刊持續競爭優勢、實現編輯貢獻的最大化轉變。精準的新職業模式規劃,將實現期刊編輯和出版單位互動的人力資源整合,是實現改制下期刊新發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國內科技期刊編輯職業模式現狀

(一)職業規劃單一

國內科技期刊的運營大部分還停留在事業單位的大鍋飯模式,組稿、收稿、送審、編輯、校對、付印各流程的簡單重復基本概括了編輯部所有的工作內容。盡管部分編輯參與了廣告經營或舉辦學術會議等其他類型的工作,但大多只是短期的兼任。同時學術編輯基本都是本學科的專業人員,學歷涵蓋本科、碩士、博士(近年來高學歷漸多),加上多隸屬于高校或研究機構,學術編輯從入行開始,基本重復前輩單一職稱的上升型職業規劃,即從助理編輯—編輯—副編審—編審的晉升。也有部分優秀的編輯和所在科研機構合作課題,在出版行業金字塔的職稱攀爬之外再跨系列進行科研或教師系列的職稱申報,擁有多個系列職稱,保留雙重的職業身份,或轉行或騰挪部分精力當老師、做科研,這在體制內已經是比較優秀的職業榜樣。這種單一的職業模式造成科技期刊出版人才結構的嚴重失衡,專業學術型人才占絕大多數,拓展型、經營型等人才完全缺失。即使是這種公認的職業生涯規劃,由于掛靠在科研機構、高校,期刊作為一個輔助部門,編輯部仍然面臨著被邊緣化、福利待遇不高、職稱和學術評定受限等負面影響,嚴重影響了編輯們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對職業生涯產生很多倦怠和迷茫。隨著市場化的深入,編輯在篩選信息,加工文字、組織排版校對以外,更多需要具備的是社會活動家的素質,包括緊跟前沿選題策劃、對期刊銷售前景的開發、作為中間方搭建學術交流的橋梁,這些均要求編輯具備溝通、營銷、公關的技巧和戰略眼光,以往傳統的晉升途徑、知識結構和人才配置早已過時。

(二)職業倦怠普遍

職業倦怠是對在工作中長期面對的人際關系壓力源與不良情緒的延遲反映,主要表現為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等癥狀[2]。2004年中國人力資源網發布的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顯示,科技期刊編輯和記者的職業倦怠率為38.3%[3]。2010年王世華[4]對高校學報編輯的職業倦怠做了系統的調查研究,得出高校學報編輯至少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壓力,職業倦怠程度十分明顯。李媛媛等[5]用知覺壓力量表、職業倦怠量表及總體幸福感量表對中華預防醫學會系列雜志編輯與河北屬地部分醫學期刊編輯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醫學編輯職業倦怠同樣非常明顯,說明我國科技期刊編輯的職業倦怠現象比較普遍。相當數量的學術編輯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這樣的狀態.其直接后果就是對工作馬虎、敷衍,團隊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導致職業倦怠的原因有多種,比如高校學報封閉辦刊、不參與市場競爭、不考慮發行盈利、不主動開拓市場,導致組織自身缺少活力,編輯不由得安于現狀。科技期刊業務單一,發展緩慢滯后,多屬輔助邊緣部門,職業上升空間低,職業規劃單一,收入不盡如人意,工作熱情被嚴重挫傷。科技期刊編輯的工作內容就是對稿件初審、復審、終審、編輯修改、校對、印刷、出版、發行,簡單重復使得編輯“內心飽和”的現象日益嚴重,工作動力越來越小。社會對編輯職業認同度不高,編輯由于默默無聞和“為他人作嫁衣”的工作特性,一直沒得到社會的重視。以上種種原因使得編輯慢慢失去工作積極性,產生職業倦怠。這種從組織到員工雙重的消極效應讓期刊和編輯個人的發展都受到嚴重阻礙。

二、科技期刊改制的可能模式和方向

關于科技期刊改制的具體方案還沒有定論,改革的關鍵到底是體制的變化(轉企)還是運作模式的改變(改制),目前對此還有爭議[6],但是“改”是大勢所趨。改革的關鍵就是期刊進入市場并實現盈利,在取得社會效益的同時兼顧經濟效益。目前科技期刊中能夠盈利的期刊基本也都是靠單點盈利模式,或以發行版面費收入為主,或以廣告收入為主,或以期刊品牌資源衍生為主,但絕大多數期刊存在廣告和內容難以兼顧、運營模式落后、經營觀念不強、品牌建設意識薄弱的問題,盈利規模較小、持續性不強。余曉等[7]總結了科技期刊改制的幾種模式:獨立轉企模式,從非企業組織向企業組織轉變即由事業單位向企業單位轉化;聯合抱團模式,即多個科技期刊通過跨學科、跨部門合作重組,形成出版集團;攀附有影響的大型報刊集團,不具備辦刊資質或嚴重虧損的期刊,主動加入品牌期刊社,將資源向其聚集;“編營分離”,編輯部暫時保留,不轉企,不并入,但將出版發行從編輯部中分離出來,交給出版企業運作。“編營分離”和集團化將會是科技期刊改制的關鍵所在。在前者中期刊出版的兩大主體“編輯者”和“經營者”是相對獨立并互相依存的存在。經營者在業務上不參與編輯采編工作,但經營活動要圍繞期刊,通過理念創新,形成以編輯內容為主,多種經營、主業突出的產業局面。后者則會是未來國內科技期刊發展的大趨勢,當時的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在2012年2月發布了《關于加快出版傳媒集團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出版傳媒集團跨媒體、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發展,鼓勵兼并重組。參考國內外科技期刊,未來期刊改制會集團化、集約化,并通過兼并、重組、整合的方式,實現出版資源的優化配置,打造大型的出版集團是大概率事件[8]。在“編營分離”的基礎上集團化發展,以多元化戰略為指導,在以期刊學術內容為核心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期刊的增值服務功能,如數據服務、學術會議、知識服務、專業咨詢等,形成完整的出版產業鏈,將科技期刊打造成一個完整的傳媒體系,形成相應的具有必然聯系的各個子產業,從而規模化發展,集中市場資源,將會是未來科技期刊發展的大方向。

三、改制環境下科技期刊編輯的新職業模式構建

(一)改制環境下編輯出版人才的需求特點

出版業的國際化擴大了對專業學術人才和外語人才的需求:科技期刊編輯的高學歷比例在逐年上升。隨著國際交流的深入,科技期刊走向世界并與國外期刊合作成為必然趨勢,期刊內容的學術質量和檔次將是敲門磚。國外著名科技期刊編輯大都是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的專業人士,與其交流也迫使國內編輯在學術上有所追求,并具備相應的語言能力。

出版業的集團化,擴大了對管理人才的需求:出版集團的組建、人力資源、物資設備、固定資產、管理模式等都發生了變化。集團化的出版企業不同于傳統的單個出版企業以及單一資產的運作模式。科技期刊僵化的事業運營體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期刊的集團發展,要讓管理機制跟上日益壯大的出版實體,全面掌控集團的各類信息動態和經營情況并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都亟須招攬具有專業素養的管理人才。

出版業的市場化,擴大了對經營公關人才的需求:期刊推向市場后,從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其出版產品變成普通的商品,需要通過市場銷售才能轉化成利潤。能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選題策劃、應用各種營銷手段推銷產品、通過多元化的業務經營帶來額外收入都需要對市場有著準確和敏銳嗅覺的經營人才,甚至包括懂得資本運作的金融人才。

出版業的數字化擴大了對數字化出版人才的需求: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信息,從長遠的角度看,真正有意義的信息并不是媒介提示的內容,而是媒介本身。數字出版已不再是單純的出版這么簡單,不是僅僅將出版內容進行媒介搬家,在互聯網和移動端用電腦、手機、iPad等新媒體終端讓用戶閱讀已太過低端。基于互聯網的自身特性,國際科技傳媒集團的數字化信息產品大致分為四類,即數字期刊和圖書、集成型數據庫、事實型數據庫和應用軟件。這使得傳統的科技期刊其自身的角色、身份和功能也發生根本改變,由圖書提供商向數字內容提供商、服務商轉變;紙質單一形態出版向多媒體形態出版轉變;單一渠道傳播向多渠道立體傳播轉變[9],從而使得數字化人才得到青睞。

(二)科技期刊出版單位的人才發展建設構建

從表面上看,職業生涯是編輯個體的事情,似乎與期刊社無關,但其實編輯職業發展模式的體系是以期刊社的組織發展戰略為出發點,實現組織目標和個人發展的匹配統一而建立的管理系統,是個體和組織共同完成的結果。對雜志社來說,要確定自己的組織發展戰略,規劃好人力資源的總目標:如合理的人才結構,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考核、選拔、評價和激勵機制。根據青年編輯的成長規律和職業傾向制定好職位職級體系,尤其要明確分層分類、由低到高的標準路徑。根據科技期刊未來的國際化發展模式,單一的學術職稱型職業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科技期刊發展的需要,數字化的技術型、經營管理型等各類多元化職業模式都需要根據期刊發展的戰略目標進行科學的設計,按照能力和績效要素,核定不同職級的標準職位薪資、晉升標準以及權責。《電力系統自動化》雜志社為青年編輯設計了“Y”型雙通道職位體系,將職位分為“經營管理”與“專業”兩大類。主要為專業技術人才提供經營管理和專業發展的雙通道選擇,尤其建立健全中、高級專業崗位的職位,使其級別和相關薪酬福利與中、高級經營管理類職位相對應,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10]。《電源技術》雜志社起初管理制度僵化,缺乏人本主義觀念,長官意識強烈,后來對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進行徹底的改革,從組織結構到人才引進、留用、激勵機制各方面都進行顛覆性調整,使得員工的團隊凝聚力、職業發展的動力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11]。

由組織引導的職業發展模式從根本上打破了員工的職業天花板,不僅提供了科學的上升路徑,還有助于提高員工對組織的滿意度、忠誠度并激勵他們實現企業發展目標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科技期刊編輯的職業生涯中,期刊社需要建立科學的上升通道,設置符合期刊發展的職業崗位,并為編輯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訓、輪崗等發展機會,建立科學的反饋途徑,可以有效提高編輯的主觀能動性和職業幸福感,實現組織和個人的雙贏發展。

(三)編輯的定位和職業發展規劃策略

首先,根據前述科技期刊改制與國際化發展需要,期刊編輯要明確個人職業定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不同的人在能力、知識、技能、性格、氣質、心理素質等方面均不相同,對某項職業的工作性質、環境、條件、方式的喜好和適應能力也不同,所以就要根據不同人的個性來選擇與之相對應的職業類型。比如可以參照麻省理工管理學院對職業的八種分類:技術(職能)型、管理型、自主(獨立)型、安全(穩定)型、創業型、服務(貢獻)型、挑戰型、生活型,進行“人—職”匹配。對于學術編輯已經確定的“編輯”大范疇職業,根據期刊社的戰略發展目標和自身的特點優勢,可以選擇不同的細分方向。第一是管理型,即終極目標是走上行政崗位成為期刊社的中層或高層領導甚至最高領導,包括編輯部副主任、主任、副社長、社長或按股份制公司最終成長為CEO、董事長等。第二是學術型,即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學術編輯,走純粹的技術職稱路線,專注從事期刊的內容生產。第三是營銷型,即主要負責期刊的發行和期刊社的各類經營活動,這類是離市場最近的崗位,即生產鏈的最終端,將來或成為核心部門。第四是技術型,即數字化背景下,成為擁有互聯網、移動設備數據庫、軟件等技術能力以及新媒體開發應用能力的人才。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差不多從十年前就開始數字化探索,旗下以游蘇寧團隊為代表的學術編輯早已開始數字化的積極嘗試[12]。最后還有一類是復合型人才,即兼具前述兩種或多種職業技能和規劃的人才,這類人才肯定是最有核心競爭力的,是期刊社重點發掘并培養的對象。劉清海[13]認為在全媒體出版時代,學術編輯應該掌握新媒體新技術,提高收集與整合科技信息的能力,努力成為全媒體出版的“導演型”編輯,還能積極參與數字出版的市場與研究。

其次,學術編輯要與期刊社互動進行職業模式的路徑設計,即選定職業后選擇從什么途徑去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比如是向管理路線發展,還是向專業技術路線發展;是先走技術路線,再轉向行政管理路線,還是同時兼具。根據學術編輯的特殊性,管理型也需要有技術職稱,所以管理型和學術性都有助理編輯—編輯—副編審—編審的職業路徑。目前期刊社的營銷型和技術型大部分都是普通編輯兼職,還沒有專門的職業層級路徑。期刊社可以考慮將營銷類工作成立單獨的部門,參照股份公司的營銷部進行職級劃分,而技術型可以按照軟件公司的工程師上升路徑來規劃。同時編輯要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巨大發展前景,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新媒體和數字化的快速發展,決定了傳統出版行業的快速轉型。具備新媒體和數字化運營能力的團隊對后期開展媒體矩陣提升期刊的出版地位有很大幫助,多家期刊都在緊鑼密鼓地布局期刊的新媒體運營,尤其歡迎同時具備專業知識的此類人才。張揚等[14-17]《暖通空調》《中國中藥雜志》《金屬加工》三個科技期刊的編輯融合新媒體中的微信公眾號,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復合機能參與市場轉型在,獲得相對成功的案例。其中《暖通空調》任命2名專職人員負責資訊與新媒體,在內容上緊密圍繞服務刊物和報道專業的基礎上,舉辦會議、在行業資訊中植入了宣傳企業和產品的軟廣告;開辦微商城售賣刊物和書籍。《中國中藥雜志》打科普牌,開設網店,售賣姜茶等衍生商品和中醫藥科普書籍,并刊登廣告獲得經營收入,由3名專職人員和2名兼職人員負責微信公眾號的運營。《金屬加工》圍繞大行業大背景,同樣通過微信金粉商城和數字廣告創收,由專職的7人和兼職團隊運營該公眾號。全媒體的出版決定了編輯本身素養和能力的綜合性,無論是學術傳播還是市場經營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都有很大缺口。學術編輯要擴大視野,站在高處,定位自己所在的期刊和學術機構,給自己制訂一個打通天花板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職業上升路徑[18]。

同時隨著市場化的到來,編輯隊伍的人員結構和角色分布也會發生改變,出版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學術編輯應該或能夠參與哪一塊,是單獨參與還是和其他跨專業人士一起(如經營部分的營銷和數字化的程序管理、軟件開發等)參與,都要有清晰的規劃。并且還要學會將職業的大目標進行分解,確定自己目前處在什么崗位、將來要達到什么崗位的什么職級,將大目標具體分解成可以執行的小目標,并設定好時限,且注意留有一定的余地。規劃好后,在個人發展與期刊社發展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將每個階段每個節點上所設定的發展目標進行反饋,修訂不合適的內容,并作出相應的調整。

再次,學術編輯要注重繼續教育和會議交流。期刊社可以邀請出版界的專家指導本刊的工作,傳授先進的辦刊模式和經驗,也可以鼓勵編輯參加國內外的出版專業的學術會議,了解科技期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動向以及政策導向。和科技期刊相關的本專業會議也需要定期舉辦,讓編輯了解本專業的最新發展情況,提高編輯對學科發展的信息敏銳度,提升策劃選題的能力。課題研究是提高編輯業務能力的催化劑,無論是編輯出版的課題還是期刊學科本專業的課題都有助于深化編輯對本行業的理解,提升業務水平和專業能力,還能夠提高編輯的溝通能力。除此之外,不同崗位的輪換,能夠讓編輯對出版工作的各環節都了然于胸,使其對編輯工作有整體的認識,并了解自己的長短板。去優秀出版單位進修、跨界培訓等等交流學習的方式都可以助力編輯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具有優秀學習氛圍的期刊組織將會以編輯為中心,不斷地幫助和推動其員工的發展,建立科學的反饋途徑,幫助編輯實現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

四、結語

在期刊全改制背景下,科技期刊未來的發展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既往的職業目標和職業路徑極大程度地限制了期刊本身和編輯自身的發展。在國外出版業跨地區跨國兼并集團化發展、多元化經營的背景下,國內科技期刊的編輯如何從體制內的安穩模式過渡到強大的市場競爭中,在市場上找準自己的位置順利生存并壯大起來,亟須進行一次徹底的新職業規劃,分析目前的形勢、認清自己的優勢,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經歷,確定職業目標、職業類型和路徑,并和期刊社互動反饋,達成一致的利益共同體,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吳娜.柳斌杰談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N].光明日報,2011-08-15(002).

[2] 李敏,王佩,王壘.職業倦怠與工作心理成熟度、責任心和自主性的關系[J].心理學進展,2013,3(2):61-67.

[3] 2004年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EB/ OL].中國人力資源網開發網,http://www.chinahrd. net/img/jlr/zt/20041206/index.asp,2004-12-06.

[4] 王世華.高校校報編輯壓力、職業倦怠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5] 李媛媛,欒奕.醫學期刊編輯心理壓力、職業倦怠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5,18(3):497-499.

[6] 王興全.轉企?還是改制?高校學報改革之路的再思考[J].編輯之友,2012(8):44-46.

[7] 余曉,何麗.科技期刊轉企改制發展模式探析[J].科技創業月刊,2013(12):105-108.

[8] 孔愛英,王穎,張炯.科技期刊編輯部體制現狀分析及改制對策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850-853.

[9] 徐靜,王斌,劉冰.科技出版數字化轉型中的產品思維變革[J].編輯學報,2015,27(6):525-528.

[10] 王志鴻,姜海.科技期刊編輯“Y”型職業發展雙通道建設——以《電力系統自動化》雜志社為例[J].編輯學報,2021,33(2):213-217.

[11] 李蔚.科技期刊雜志社人力資源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3.

[12] 游蘇寧,劉冰.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的數字化實踐與發展[J].科技與出版,2009(11):7-10.

[13] 劉清海.全媒體出版對科技期刊編輯角色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78-281.

[14] 張揚.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3種運營模式分析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39-46.

[15] 楊馳,李禾.科技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盈利模式研究[J].編輯學,2019,31(2):204-208.

[16] 蔣亞寶,栗延文,呂建新,等.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傳播力及運營策略研究[J].編輯學報,2020,32(3):257-261.

[17] 付麗萍,代萬雷,李仲先.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優質內容的創作思路[J].出版廣角,2018(10):48-50.

[18] 張寧俊,李秋怡.編輯的職業成長與價值實現[J]. 出版廣角, 2020(6):59-61.

作者簡介:歐陽菁(1979—),女,湖南益陽人,博士,副編審,研究方向:醫學期刊影響力提升。

猜你喜歡
改制職業發展
基于就業能力提升導向的HR人員職業發展研究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18:41
淺談高等院校體育教學與學生職業發展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42:55
對國有企業改制調賬有關問題探析
財會學習(2016年19期)2016-11-10 04:31:08
審計人員職業發展與能力建設探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43:12
論高職生未來職業發展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51
大學生職業發展和創業就業中的思想引導策略研究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6:06
聚焦商務王國的女兒族
企業導報(2016年11期)2016-06-16 15:40:59
事業單位改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探析
中國市場(2016年21期)2016-06-06 04:39:51
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制模式解析
商(2016年3期)2016-03-11 10:13:12
淺談物業管理企業的改制與持續發展
企業導報(2015年20期)2015-11-30 22:08: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操操操综合网| 福利在线一区|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综合色| 精品99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亚洲天堂|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国产一区成人|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呦女精品网站| 欧美区日韩区|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9精品久久精品|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九色视频一区|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日韩欧美中文| 欧亚日韩Av|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无码免费试看|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91av在线|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成年A级毛片|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狠狠综合久久|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国产拍在线| 久久精品视频一| 5555国产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