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群 李鑫
摘要:近年來,隨著媒介技術手段日新月異的變革與創新,世界各國通過多元媒介手段開展的文化傳播活動見證了現象級的跨文化交流盛況。各民族文化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交融。江蘇省是一個文化大省,從地理坐標角度來看,江蘇以古運河為連接點,孕育了歷史悠久、特色多樣的民間傳統藝術與文化。可以說江蘇段的大運河串聯起了一條波瀾壯闊的民間文化藝術大河,江蘇極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資源是運河文化孕育出的獨特的、壯麗的民間藝術瑰寶,能夠為江蘇創造珍貴的文化價值,提供更大的經濟發展空間。本文通過對江蘇運河文化帶民間傳統藝術的影響敘事與國際傳播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扎根江蘇運河文化帶的民間傳統藝術的影像呈現,深耕民間手藝人傳承故事敘述,借力新媒體技術與平臺搭建民間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國際話語媒介場域;矩陣式創造日漢、法漢、英漢等雙語精品藝術系列作品,以江蘇運河文化帶民間藝術系列專題短視頻為主創單元,搭載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航道,力爭打造文化大省民間文化藝術的特色品牌與國際名片。
關鍵詞:運河文化;影像敘事;新媒體;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2-0068-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外語教學改革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SJA0756
一、研究指導思想與整體思路
民俗文化由于其特有的文化烙印,在對外傳播中易受到語言因素的制約,容易在跨文化語境翻譯過程中出現“文化缺項”現象,因此,以多種媒介形態(紙媒、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融合而成的全媒體為介質,以文字、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多模態語篇為內容的對外傳播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俗文化為研究對象,調研現有傳播途徑,同時收集國內外主流媒體的多模態報道作品,運用視覺語法理論從語篇語境、語篇構建、語篇設計角度進行多模態話語分析,探討其再現意義、互動意義、構圖意義,并對傳播效果進行評估,探討全媒體具有的傳播范圍廣、影響力大、互動傳播效果好等優勢,調整對外傳播策略,提升民俗文化傳播力。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1]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國際傳播的重要一環。其中,民俗文化的全球化傳播語境是本論文的研究重點。為了避免對外傳播過程中出現文化誤讀、民俗觀念錯位等現象,須充分了解民俗語言、元素、符號對當地市場和消費者的作用,考慮到對象國社會文化語境的接受程度,才能消除偏見、增進了解,保證民俗文化傳播的效果。因而,本土化策略、“他說”策略等話語策略均需成為研究重點。一方面,利用對象國的語言與媒體平臺,建立本土化的傳播渠道,以對象國受眾所熟悉的方式宣傳民俗文化,讓文化宣傳更有親和力。另一方面,創造機會提高江蘇境內海外留學生體驗民俗文化的參與度,并通過留學生的反饋,加大民俗文化對國外受眾的宣傳力度,提高可信度。
民俗文化的對外傳播與多模態話語的結合有助于抽象的文化符號具象化,使“高冷”的民族特色通俗化,以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表現方式呈現給國外受眾,從而引發其關注、產生興趣和熱情,拉近心理距離,增強民俗文化對外傳播的效果,促進受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二、創作條件優勢與內容建構
21世紀,新興媒體的蓬勃發展使人類傳播史進入了“第四世紀”[2]。而短視頻是新媒體跨文化傳播中最常用的一種符號敘事方式。本文在素材準備與藝術創造籌備中深入運河文化帶進行考察與采風,通過深挖運河帶的民間藝術與傳承故事,為后期核心藝術創作積極儲備了豐富的資源,也為項目核心藝術價值的升華與多元媒介的傳播提供了可能。
(一)運河文化帶的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優勢
據相關統計顯示,江蘇省運河文化帶的民間傳統藝術種類與品目多樣,自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中國昆曲藝術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以來,江蘇省內的各類民間傳統藝術如蘇繡、玉雕等紛紛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各地開始興建各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博物館。2009年,南京云錦等10項民間傳統工藝被先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截至2021年,江蘇省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傳統藝術達百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達300多項。江蘇的木雕、漆器、剪紙、紫砂、泥人、竹刻、核雕等民間傳統藝術資源與工藝是江蘇發展文化產業的有力支柱,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通過創意方式增加文化財富的重要支撐。本文根植于運河文化帶優渥的民間傳統文化資源,為江蘇傳統民間藝術的國際傳播注入鮮活的生命力,激活和優化傳播內容。
(二)運河文化品牌“借船出海”的政策和環境優勢
作為文化大省的江蘇,在傳統民間藝術的國際傳播方面擁有悠久的歷史。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各級政府與組織通過各項扶持政策,充分發揮團體和個人的傳播優勢,通過諸多平臺與媒介載體開辟了文化出海與交流的“新航線”,為民間傳統藝術的協作性、個性化的藝術傳播提供了保障,相繼打造了國內外藝術傳播的多樣化平臺。如江蘇省文化廳協同各級文化單位打造對外文化交流品牌“感知江蘇”文化周,對外展現江蘇民間藝術魅力;地級市如蘇州積極拓展民間工藝的海外市場。近年來,各地政府與團體紛紛借助媒介的力量,使用影像傳播將民間藝術介紹給海外受眾。
三、獨具民間藝趣的雙語影像敘事,拓展江蘇民間文化藝趣傳播的新媒體路徑
精彩的故事是一個國家形象的生動描寫,是一個民族文化軟實力的象征[3]。傳統民間藝術的民族性是在各民族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內容、形式、思想以及藝術情景緊密結合的,能夠真實反映民族特點的藝術作品及其獨具一格的民間藝趣,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審美與情趣。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是祖先留給人們的寶貴遺產[4]。本文以民間藝趣的雙語影像敘事為中心,通過對海內外受眾媒介使用情況進行社會調研,初步掌握融媒體背景下海內外受眾對江蘇民間文化的認知、媒介使用習慣等方面的數據,從兩個方面建構項目的內容敘事,打造民間傳統文化傳承的影像敘事系列精品,如紫砂壺(宜興)、剪紙(揚州)、絨花、云錦(南京)、蘇繡(蘇州)、年畫(邳州)、江都(漆畫)、梳篦(常州)、老虎鞋(鹽城)、上黨挑花(鎮江)、泥塑(惠山泥人、蘇州泥塑、沛縣泥模)等。并通過拍攝與推廣“歷史古運河?文化新航路”江蘇運河帶民間藝術與傳承的系列短視頻故事,實現本土民間文化融入全球文化交流之河。
敘事傳播的藝術特征即以人物故事為內核。
首先,強調敘事對象與主體,凸顯人物故事的創作內核。民間藝術傳承的手藝人是創作的核心人物。視頻中的核心人物——手藝人,既是民間藝術傳承故事的講述者,又是民間藝術傳播的參與者,其本身就是一個特色的跨文化符號。從手藝人的視角出發進行拍攝,能夠將屬于中國文化的新概念輸出給其他人,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視頻內容的話語演說和勸服效果。
其次,以運河沿岸城市民間傳統藝術故事為主線,打造文化交流主線。為了更好地借助國內外各大媒體短視頻平臺傳播民間傳統藝術與民俗文化,要在短視頻內容及形式方面進行系統化設計。第一,根據江蘇運河沿岸城市的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的類別,在各個傳播階段確定恰當的傳播主體。第二,樹立品牌,借助網絡傳播平臺主體進行傳播。
四、結語
在跨文化傳播中,語言是實現相互理解的重要媒介。中國對世界的了解遠超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在新的國際形勢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觀念、樹立好國家文化形象至關重要。近年來,短視頻文化成為各國之間較量的一個重要內容,一大批承載人類共同情感、凝聚優秀民族文化的視頻作品“揚帆出海”,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家形象。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短視頻文化中存在“貿易逆差”,對此,短視頻創作者在堅持內容為王、探索面向世界的共同體敘事體系的同時,還應積極構建短視頻的話語權與評價體系,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EB/OL].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601/c64093-32119449.html,2021-06-01.
[2] 史安斌,王曦.從“現實政治”到“觀念政治”——論國家戰略傳播的道義感召力[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4(12):16-25.
[3] 徐占忱.講好中國故事的現實困難與破解之策[J].社會主義研究,2014(3):20-26.
[4] 張衛,樊佩佩,馬嵐.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國際性傳播發展狀況及策略——以江蘇段為例[J].藝術百家,2019(2):73-77.
作者簡介:李群群(1980—),女,山東青島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跨文化傳播。
李鑫(1983—),女,山西平遙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法語語言文學、國際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