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高等教育藝術傳媒類專業中,視聽語言是一門必修課程。較廣的涵蓋面、多而散的知識點是該門課程的特點。在傳統教學中,學生以聽為主,缺少必要的練習和實踐,極大地削弱了課堂教學的效果。為了對視聽語言課程教學成果進行改善,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視聽語言教學觀念。本文對視聽語言課程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旨在通過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方式,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促進其視聽語言應用能力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課程建設;應用型;教學改革;視聽語言課程;課程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2-0092-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西安培華學院校級應用型示范課程建設項目《視聽語言》應用型課程建設研究成果;陜西省一流本科課程《視聽語言》建設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PHJM919
一、引言
視聽語言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面向大一新生,在第一學期開設。本課程是學生學習該專業的第一步,也是影視創作相關課程的入門基礎課程。本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影視元素及其表現特征、鏡頭寓意等知識內容,熟練掌握視聽語言的基本規律。在學習的過程中,針對視聽語言的基礎特征,將基本的理論知識與實踐項目結合運用,以實現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師圍繞課程理論內容,著重對學生視聽語言的應用能力進行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實踐項目練習中,不斷理解和消化理論知識。視聽語言課程主要圍繞影視視聽語言元素和實踐技能運用原理開展教學,在原本純理論授課的教學方式中融入實踐教學。隨著本科高校應用型教學模式的不斷深入推進,本課程嘗試以實踐應用型教學改革課程,課程以“理論+實踐”為運用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配合對應核心理論知識設計實踐項目,以項目驅動教學內容,促進理論內容理解和應用的能力提高,做到以理論促實踐,以實踐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轉換課堂主角。
二、視聽語言應用型課程教學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縱觀國內大多數影視藝術類院校相關專業的視聽語言課程教學現狀,可以發現,目前授課形式占較大比重,依然以理論講授為主。首先,視聽語言課程理論體系非常龐大。只有加強理論教學,才能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其次,以課程理論知識為先導的教學方式,是傳統教學的側重點。學生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要從具體的理論學習到影視案例的對應鑒賞環節,再到具體的對應實踐項目練習。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高校依然采用全過程知識性灌輸模式,加上分析案例配套理解,以課上、課下與理論同步的訓練和作業為教學內容所需。本專業學生有很大的實踐熱情,但教學效果并不顯著,在授課環節上,理論與實踐明顯脫節,無法達到通過教授理論知識內容有效提升學生視聽語言應用能力的目的。
實際上,視聽語言課程涉及的理論分析、實踐規律和審美技能都非常強。它與美學、藝術概論等課程有所不同的是,可直接用來指導影視創作。在影視創作中,需要通過對視聽語言的合理運用,展現影像的信息內容,這也是無數影視創作者在不斷實踐創作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創作一旦脫離實踐,就成了無的放矢的復雜的理論,無法發揮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因此,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否則視聽思維能力無法切實得到提高。
三、視聽語言應用型課程改革模式
(一)將線性思維方式轉變為四維思維方式
視聽語言教學通過串聯各門專業課,而形成相對完整的脈絡,內容與影視創作的重要概念有密切關系,主要從最基本的視覺元素開始。設置視聽語言課程,能使學生在熟練掌握視聽語言一般規律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視覺思維習慣,從而創作出具有畫面感的劇本,這對其日后的專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采用線性思維方式,這是因為其長期接受文字性知識,在接受和理解視聽語言知識的過程中,再詳細的文字,也比較抽象[1]。因此,將單一的線性方式轉變為視聽一體化的四維方式,是學習視聽語言課程的基礎。而對學生視聽思維進行培養,并不是對立和排斥文學思維,而要使兩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在教學中,要配合其他專業知識,突出影視藝術的專業性質,豐富影視藝術的專業內涵,使學生具有一專多能的素質。既要對其視聽思維進行確立,同時要求其具備文學思維,超越視聽思維,更好地運用視聽語言技巧。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構建一種立體的、多元的教學體系,將原有的舊框架打破,不斷創建新的教學模式,不僅要重理論,更要重實踐;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對視聽語言包含的內容,如運動攝影與聲畫關系、剪輯、畫面造型語言等進行深入講解,由此啟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
(二)細化影視片段賞析教學法
解讀和分析經典影視片段,是視聽語言教學經常采用的一種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兩個誤區:一是未合理選取影視片段,主要為了消遣娛樂,背離了案例分析的宗旨;二是泛泛而談,未針對性地選擇案例,僅僅解析人物和主題,對視聽語言沒有進行深入探討。
作為一種綜合的藝術,電影在各個方面體現美,教師需要真正做到全方位解析影片[2]。為了將學生感官接受的特性充分調動起來,教師應善于運用多種媒介教學手段,這樣就能在豐富教學模式的同時,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其中,制作課件是重點。視聽語言的課件需要結合聲畫,運用相關圖片和視頻配合講解每個概念和理論,能真正做到圖文并茂、重點突出。教師應當利用新媒體進行教學活動,講解抽象的理論知識,使學生能隨時鏈接教師引用的影視片段,并輕松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實現理論與實例的融會貫通。
(三)增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作為一門理論和實踐并重的課程,教師在教授視聽語言的過程中,需要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對理論和實踐的比重進行協調。可增加實踐訓練,將理論教學時間適當壓縮,讓學生更直觀地掌握視聽語言知識。同時,要構建多元、立體的教學體系,將原有的框架打破。
首先,要合理分配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學時,協調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授課時間。“理論—實踐—詳細理論—實踐”是比較合理的安排。另外,實踐課時應該為理論課時的1~2倍。
其次,提高學生專業素質的有效手段,就是做好實踐教學,由此為教學質量提供保障。所以,需要適當增加學生實踐訓練,可以從模仿優秀的影片開始,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電影中出現的鏡頭和鏡頭調度,然后據此揣摩影片的意境和導演的用意。要盡量采用開放式命題,充分擴大學生的想象空間,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合理運用,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最后,讓學生自由發揮,或自由拍攝,或自擬題目,用影片盡情展現自己要表達的東西。上述訓練應以拍攝小組的形式進行,這樣既能對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調能力進行訓練,同時還能讓學生通過交流,在拍攝過程中深入理解理論知識,以實現共同提高、彼此促進的目的。學生往往通過作品,體現影視理論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需要立足于實際,設置實踐環節,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將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熱情充分調動起來,并且與寫作教學相結合,將學生參與創作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在創作過程中,將學生的想象力充分激發出來。
(四)不斷改革考核方式
視聽語言包括影視畫面視覺語言元素和聲音聽覺語言元素兩大類教學內容[3]。由于被定位為理論基礎課,很多院校主要采取單純的理論教學方式,照本宣科。筆試是視聽語言課程以往的考核方式,一般從教材中選取內容,存在很多弊端。很多學生缺乏深刻認知,僅僅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視聽語言的各種構成要素和基本規律。由于理論脫離實際,學生不能熟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后續實踐課程的學習中,基本忘了之前的視聽語言基礎,只能由實踐課教師對相關知識進行補充,極大地浪費了課程資源和學習時間。同時,筆試也對學生學習的靈活性和積極性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在考核方式上,可以對基礎概念和實踐項目進行分類考核,使學生掌握視聽語言課程的全部硬知識,并且了解視聽語言的定義、特點和基本分類。扎實的理論基礎,能為后期的實踐操作創造條件。該考核方式的運用,能鍛煉學生的協調性,同時檢驗理論與實際結合教學的成果,有利于將學生培養成復合型人才,讓學生不僅會寫,而且懂得影視宣傳營銷和表演,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四、結語
新時代建設和改革視聽語言課程,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具有顯著的弊端,教師需要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注重知行合一。轉變思維方式,細化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改革考核方式,是未來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只有堅持該方向,才能滿足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
參考文獻:
[1] 蘇暢,宋人杰.提高程序設計語言類課程教學質量方法的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2(04):90-92.
[2] 李巖峰,潘曉鷗,王爾馥. OBE教育理念下鏈式混合教學的探索與實[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1):73-75.
[3] 王森.影視視聽語言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21-25.
作者簡介:王璐(1988—),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影視語言、影視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