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讓閱讀回歸生活,讓學生在閱讀和生活中提升語文素養。新形勢下的素質教育理念中,首先就是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課素養,將“語文能力”改為“語文素養”,主要的目的就是為進一步挖掘語文課程全面教育的功能,注重在語文學課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增強文化底蘊和提升道德品質的功夫。新課程標準的出臺以及新教學材料的啟用,都在積極倡導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的綜合能力、積極倡導在素質教育過程中挖掘人文因素、積極倡導提升國民的各方面素養,不僅讓語文學科重新煥發生機活力,更為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創設了光明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語文素養;回歸生活
一、前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傳統教學理念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早已滿足不了學生身心發展的個性化需求,基于初中年齡段學生思想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初中語文老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設計于之相契合的教學方案,以此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推動初中生實現個性化發展以及根本的素質目的。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教學環節,應當引起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以學生感興趣的知識為根本出發點,構建活潑有趣的教學分切,激發初中生進行語文閱讀興趣,向同學們教授有效進行語文閱讀的技巧,切實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從而為提升同學們的語文素養提供堅強保障和支持。
二、語文素養的具體含義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等。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在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從以上各個方面著手,進一步加強對初中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切實實現初中生綜合能力素質的不斷提升,這一要求,不僅增加了語文課程的教學難度,同時對初中語文老師的專業教學水平提出了新的更好要求。教學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要扮演好“教育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在向同學們傳授語文知識以和學習要領的同時,培養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積極端正的學習心態,勇于面對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困難與挑戰[1]。
三、利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優勢
首先,能夠提高初中生的個人文化涵養。語文學科是漢語文化的重要知識載體,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不同歷史時代都出現了大批文學家,他們通過文字記載了歷史的變遷和朝代的更替,通過語文閱讀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增加學生的文化知識底蘊,同學們被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祖國的大好河山所震感,主動投身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中,讓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其次,增強了初中生的個人情感素質。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類課程,充滿著無窮的魅力,需要學生不斷的探索發現,閱讀能夠幫助學生與作者和書中人物進行情感交流。讓同學們進一步感悟文中蘊藏的思想和情感,并將這種情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寫作中,這樣一來,同學們的作文就會充滿豐富的感情,擁有可以打動人心的潛在力量,從而有效促進初中生思想情感的發展;最后,提升了初中生的審美素養,初中生正處于性格形成的關鍵階段,極易被社會上的各種不良文化所影響,導致形成錯誤的人生價值觀以及審美觀,通過閱讀經典的文學著作教育引導初中生具備明辨是非、善惡和美丑的能力,培養初中生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自覺抵制粗陋劣質的文化知識,這種情況下開展美育教育才會獲得實效。
四、讓閱讀回歸生活,提升語文素養的有效策略
(一)激發初中生的閱讀興趣
通常情況下,初中生較為缺乏學習動力,還尚未褪去活潑好動的天性,枯燥的課堂教學時常會讓他們不自覺的出現思想跑路的情況,妨礙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基于此,初中語文教學工作著應及時轉變當前課堂教學理念,結合初中生的特長喜好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方案的設計,從而激發同學們更加積極主動的進行語文閱讀,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度。
(二)注重閱讀方法的教授
考慮到不同學生之間在閱讀理解以及認知能力上的個性化差異,學生的閱讀質量以及閱讀效率也不盡相同,初中語文老師向同學們傳授各種進行有效閱讀的辦法,以共他們選擇,培養初中生形成正確的閱讀習慣。比較常用的有:“摘抄法和瀏覽法”。瀏覽法是對文章進行一遍粗略的瀏覽,經常被應用在學習進度較為緊張的階段,為使學生的閱讀量快速拓展,而采取的總之有效的辦法。摘抄法是將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優美的語句以及精彩絕倫的段落、篇幅進行抄錄謄寫,在課余實踐時常觀看加深印象,從而將其運用到作文寫作中,提升作文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唐雪梅.讓閱讀回歸生活,提升語文素養——小學語文閱讀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思考[J].課外語文,2018(2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