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桂梅
摘要:目的 研究溝通方法運用于靜脈采血護理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2020年2月到2020年11月期間收治的158例靜脈采血患者進行研究,采用電腦隨機編號法把其分成觀察B組和對照A組,各79例,對照A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B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入溝通方法,并對兩組的臨床護理效果和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B組暈針、緊張、淤腫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顯著的比對照A組的低,所獲得的護理滿意度顯著的比對照A組的高,兩組存在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臨床中使用常規護理手段對靜脈采血患者提供護理服務的過程中加入合理有效的溝通方法,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現暈針、緊張、淤腫等不良反應的幾率,能夠讓患者對護理服務更加的滿意,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溝通方法;靜脈采血;護理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nursing of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158 cases of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20 to Nov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B and control group A with 7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A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method,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B was given communication method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needle syncope,tension and swelling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There wa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use of routine 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with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oviding nursing services,adding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method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needle syncope,tension and swelling,and make patients more satisfied with nursing services,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communication method;Venous blood was collected;Nursing effect
靜脈采血的一個主要特點是侵入性,因此,絕大部分患者在接受靜脈采血的過程中都會出現緊張、恐懼、眩暈等不良反應,另外,還有很多的患者在采血后,不會進行自我護理,不具備基礎的醫療知識,造成創口感染,不利于后續開展靜脈采血的工作【1】。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提升,人文關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由此也提高了對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水平和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選取本院2020年2月到2020年11月期間收治的158例靜脈采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溝通方法運用于靜脈采血護理中的效果,取得顯著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年2月到2020年11月期間收治的158例靜脈采血患者進行研究,采用電腦隨機編號法把其分成觀察B組和對照A組,各79例,觀察B組男33例,女46例,年齡在28-75歲之間,平均年齡(59.62±4.53)歲;對照A組男42例,女37例,年齡在25-77歲之間,平均年齡(58.26±4.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對照A組
對照A組采用指導患者正確露出皮膚、采血后壓住止血棉簽等常規護理方法。
1.2.2觀察B組
觀察B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使用合理的溝通方法,具體措施為:(1)護理人員在靜脈采血前詢問患者以往是否有暈針、暈血等基本情況,簡單扼要的向患者介紹靜脈采血的相關知識和操作流程,向患者介紹采血設備的安全性。(2)指導患者正確的把采血部位露出來。(3)采用語言等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4)護理人員在靜脈采血的過程中要具有耐心、細心,要微笑。(5)護理人員要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要最大程度的滿足患者提出來的合理性的要求,要和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2】。(6)護理人員在采靜脈血的時候,要做到迅速、準確、穩健,要確保一次采血成功。(7)采取合理的措施對患者出現的緊張、害怕等不良情緒進行疏導。(8)教會患者采血后的自我護理的基本方法,叮囑患者對創口進行四到五分鐘的按壓,同時詢問并觀察患者是否有身體不適的現象,一旦出現不適情況,需要立即進行治療。
1.3指標觀察
(1)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采用暈針、緊張、淤腫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進行評價。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發生總例數)/總例數×100%。(2)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以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率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組間比較,存在明顯差異時,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
觀察B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3.79%顯著低于對照A組的17.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
觀察B組護理滿意度為97.46%明顯比對照A組的86.07%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治療中,靜脈采血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操作,很多患者在靜脈采血的過程中會出現緊張、暈針、暈血等不良反應。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3】,患者出現暈針的現象是多種因素引發的,和患者自身的心理、年齡、身體情況、護理人員的言行和操作技術等因素有關【4】。患者出現暈針的現象主要是因為精神高度緊張導致迷走神經過于興奮,出現血管擴張、大腦缺血的問題。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患者出現暈針、緊張害怕等不良反應,需要采取有效的溝通方法【5】。采用合理有效的溝通方法能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這也是成功采取靜脈血的前提條件【6】。良好的溝通還能夠對患者的心理變化進行了解和評估,能夠對患者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最大程度的避免出現創口感染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使用常規護理手段對靜脈采血患者提供護理服務的過程中加入合理有效的溝通方法,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現暈針、緊張、淤腫等不良反應的幾率,能夠讓患者對護理服務更加的滿意,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干雯,陳春梅.護理風險管控在體檢中心靜脈采血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51):171-172.
[2]丁靜,廖衛華,吳宏麗,等.基于集束化護理理念的風險管控在新生兒腦功能監測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數字醫學,2018,13(12):98-100.
[3]牛均,蔣萍,李進娥,等.某三甲醫院門診靜脈采血中的護理風險管控及其成效[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7,31(4):273-274.
[4]黃利群,姚紹玲,袁美美,等.預見式風險管控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0,27(2):202-204.
[5]周迅,張綺.護理安全風險管控臨床實踐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8,16(33):4145-4147.
[6]施秋平.護理安全管理小組在住院患者跌倒風險管控中的成效分析[J].健康必讀,2018,(26):286-287.
黑龍江省大慶市第四醫院 ?16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