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的重點科目之一,兼備工具性與人文性。語文課程具備思想和情感內涵,情感教育與語文教育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從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不僅有利于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且健康的情感,促進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養成正確的價值觀,更能徹底地貫徹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要求。
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注重小學生的情感體驗,發展小學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這也一直是小學語文課程的總體目標和要求。情感教育是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小學素質教育中不能輕視的教育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教師和學生課堂互動的重要基礎之一。情感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課程中根據學生的發展和心理需求構建適宜的教學環境,合理處理情感與認知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意志,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需要堅持以情景交融為前提,遵循贊美為主、以人為本、按部就班的原則,以情感體現作為教育的方式。
第一,課文情景再現。與常規的小學語文教育不同,情感教育藝術性更強,它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為小學生建立一個能夠暢通傳遞情感的通道。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巧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材情景,而且需要通過其他方式或技術將教材的內容展現出來,從而將學生的情感融入情景中,深刻獲取情感體驗,實現實踐感悟與情感感悟真正意義上的融合。例如,在教學王維的《山居秋暝》時,對于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現相應情境:月亮在松樹林之間灑下月光,潺潺泉水流經山間小石,大自然一片寧靜。對于“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教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還原詩中場景:詩人王維正在享受山間寧靜的時候,忽然聽到竹林中傳來陣陣歡聲笑語,方才知道是姑娘們剛剛洗完衣服準備回家,她們有說有笑。學生通過這些畫面,感受到秋天的美景,體會到了詩人對于理想生活境界的向往,更加感嘆祖國山水柔美,從而實現情感教育。
第二,深入挖掘教材。小學教材具備完整的知識體系,這為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前,不僅需要研究和學習語文教材,而且需要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課文《落花生》的時候,教師除了講解課文本身的知識點,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文中的父親會贊揚花生?學生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突破課本表面,進入深層次的探索與研究,學習到花生默默奉獻、不圖虛名的高尚品德,讓學生明白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樹立只求有益于社會而不為名利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聯系生活。小學生的感情往往和實際生活緊密相關,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將教材內容中所展現的情感與實際生活關聯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和回顧自己的生活,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切實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鳴。這樣可以更好地將情感教育延伸至每個學生課外的實際生活中,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知識,也可以豐富他們生活中的情感世界,擴展了小學語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范疇。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四年級的《爸爸和書》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教師可以布置有關父母的課后任務,讓學生更加理解父母,體會深厚無私的父愛母愛,從而學會理解和關心他人。
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中的重點科目之一,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絕對性。此外,情感教育作為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和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課堂上的互動的重要基礎之一,是治愈學生情感的良藥。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不僅利于小學生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而且利于促進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的建設者和貢獻者,為社會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昆山開發區石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