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在學生的價值觀養成和成長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而情感教育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學生價值觀的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嘗試分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情感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巧用生活熱點,提高課堂的吸引力。長期以來,情景探究的教學方式在各學段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被廣泛運用,但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過度依賴課本資源。誠然,課本中的案例素材符合學生認知和經驗水平,亦是契合教材知識的,但教材內容較難緊跟時事,不如時事吸引學生。如果探究興趣不足,學生又怎能有情感的真實流露呢?對此,教師應積極關注生活熱點,運用生活化的素材設置教學情境。如在講授八年級上冊《國家好,大家才會好》這一課時,我剪輯了電影《戰狼2》的片段作為導入。視頻播放完畢后,不少學生不由自主地起立鼓掌,在這一刻,愛國主義之情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在教學中達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真情流露比一味說教能起到的作用更長久,也更有力量。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學科,教師一定要及時更新教學素材,用心打造吸引人的課堂。教學中除了關注知識本身的掌握,還要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培養,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
關注學生實際,提高課堂的說服力。無論什么學科的教學,教師都要關注學生。要利用好課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就要關注學生的兩個方面。第一,關注學生個人的實際情況,做好課前調查。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關注實際情況,設身處地地理解他們,鼓勵學生說實話,及時做好正確的教學引導。第二,掌握學生群體的認知規律,關注課堂生成。教師在上課前都會進行教學預設,但有時候,實際執行過程卻與理想效果大相徑庭。在講解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關系時,不少教師會選用“人民楷模”王繼才的事例進行分析,想以此說明國家利益至上。但當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王繼才多年堅守孤島,最后犧牲,你覺得值得嗎?”這一問題時,大部分學生會說值得,但還有個別學生會說不值得。面對這些教學生成,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思辨,鼓勵學生發表觀點,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既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能在思維碰撞中引導學生理解王繼才的選擇彰顯了生命的意義,是愛國的表現,理解將個人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價值。由此環節,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油然而生,情感教育的目的有效達成。因而,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案例讓學生群體形成情感的共鳴,長此以往,學生在課堂上會更加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參與課堂。
豐富學生活動,提高課堂的影響力。課堂教學不是學習的終點,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起點。部分教師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的教授和習題的處理是課堂上最主要的內容,有的教師甚至不愿意在課堂上開展學生活動,導致部分學生課堂參與度低、注意力不集中等。對此,我認為教師應該抓住一切機會,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內外活動,在活動中滲透情感教育,提高課堂影響力。
如在講解《法不可違》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安排學生小組分階段完成課堂教學中布置的教學任務,如學生扮演法官,模擬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判過程,這樣既能及時檢驗學生對違法行為分類這一知識的學習,也能增強學生課堂體驗感。
又如,在講解《愛在家人間》這一課內容時,如果教師只是泛泛而談,處在叛逆期的學生可能無動于衷;此時若讓學生打一通電話給父母,嘗試親自表達自己的愛,效果則會更好,課堂的高度也能得到提升。學生從書本知識上學到了要盡孝在當下,也學會了在生活小事中孝敬父母、珍視親情。由此可見,課堂活動的開展很有必要,要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知識,在實踐中培養正面情感。
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更好地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的育人功能,是課程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發展的需要。結合教學資源進行知識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達到認知和情感的雙重教學目標,是道德與法治課堂理應具備的要素。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昆山開發區晨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