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蕾
“把水質凈化廠建到地下,整體封閉除臭,地上建設公園和停車場、展示廊等公共設施,既解決了污水廠臭氣排放環境擾民的頑疾,又增加了公共綠地,美化了環境。項目建成后還能騰出約90畝土地用于開發建設,周邊受舊廠‘衛生防護距離’影響的約300畝土地開發限制得以釋放,環保效益直接變現經濟效益。”蘇州新區高新技術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環保板塊負責人、蘇州高新水質凈化有限公司董事長杜鐵軍說。
地上是草青水綠的綠色城市公園,地下是技術先進的污水處理設施。在高新區索山橋旁,蘇州市第一座全地下污水處理廠——新區污水廠遷建項目正在我們腳下緊鑼密鼓地布局著,預計今年9月份將正式通水投入運營。
蘇州高新水質凈化有限公司隸屬于蘇州新區高新技術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高新股份”)。環保板塊則是蘇高新股份三大主業板塊之一。一直以來,蘇高新股份始終秉承“綠色使命、國企擔當”的理念,以“黨建紅”引領“生態綠”,以蘇州高新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蘇州高新水質凈化有限公司、蘇州高新管網管理公司等子公司組成板塊公司集群,用環保力量護航區域生態、民生與經濟發展。
織成科學治水一張網
沿竹園路走到頭,在大運河畔,蘇州高新水質凈化有限公司正有條不紊地運轉著。下轄5座水質凈化廠,保障著高新區約250平方公里城鎮污水的收集處理,保護著大運河水環境,守護著太湖的一方水源頭。
這樣的使命讓蘇高新股份的每位環保人從不敢松懈。“公司堅持以系統化、集約化、智慧化思維整合旗下市政環保產業,建立穩定、安全、高效、智慧的污水收集、處理系統,筑牢水污染物與河海生態環境的第一道安全屏障。”杜鐵軍介紹道。
2018年10月,蘇高新股份第一時間響應省、市、區文件要求,啟動5座水質凈化廠的管理性提標工作。每個水質凈化廠污水來源不同,治理能力各異,如何才能在不到2年時間里同時把出水從GB 18918-2002一級A標準提高至“蘇州特別排放限值”?
水質凈化公司有著“治水秘笈”——“我們綜合分析各污水廠現有設施及近兩年進出水的水質數據,同時根據各廠原水水質、原工藝可利用程度、運行效率及穩定性等主要指標,5座水質凈化廠分別采用不同的管理性提標方案實施。”比如獅山廠氨氮、總氮、總磷出水存在新標準不達標風險,水質凈化公司針對性采取過保養大修老化設備、增加外部碳源投加量等措施確保出水穩定達標。
一方面通過傳統手段對水質凈化廠提標升級改造,另一方面水質凈化公司還借助網絡、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針對污水處理系統建立分布式智能化污水運維管理平臺。“借助這個平臺,可以實時監控各廠的污水處理量、進出水水質、用電量、藥劑投加量、設備運行等情況,自動生成分析報表,同時提供突發事件預警及應急處置等功能,保持異常信息及時發送、準確送達。經測算,該平臺還能節省能耗近15%,讓環保工作更加‘環保’。”
科學技術的加持更是讓污水處理工作如虎添翼。去年年底,高新區內5座水質凈化廠已全部完成管理性提標項目。2020年累計處理污水8995萬噸,累計COD(化學需氧量)消減量達2.6萬噸,BOD(生化需氧量)消減量達8237噸,總氮消減量達2494噸,總磷消減量達443噸。
打造“廠、站、網、泥”一根軸
6月初的高新區,氣溫已過30°C。蘇州高新管網管理公司管網運維部員工張在東連續多天和同事逐一摸查管網,及時處理雨污混流、管網漏損淤積等情況,以確保雨季來臨時的安全。他開玩笑似地說:“我們都是不走尋常路!別人看到井蓋繞著走,我們總是搶著上。”
或是到井下實地勘探,或是俯身在井邊抽水檢測,對他們而言,高新區已建成的648公里污水管網、1248公里雨水管網,以及34座(在建2座)泵站分別是什么情況,早已爛熟于心。自2019年起,利用1年時間,蘇高新股份共計檢測排水管網1876公里。
2019年,蘇州高新管網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專業從事污水管網和泵站的運維工作,并第一時間開展全面深入的管網系統檢測工作,對高新區管網功能性和結構性缺陷進行了徹底摸排。蘇高新管網負責人沈明康說:“這為高新區排水管網統一管理、統一運行打下良好基礎和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原來,在排水管網檢測中,蘇高新管網還積極推進GIS地理信息系統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建設,同時結合泵站運營、管網運行形成由7個子系統組成的高新區排水管理系統。該系統能提供統一的管網設施監測預警分析平臺,直觀表達管網設施分布情況,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提供實時的運行數據情況,分析挖掘存在的內部規律,形成高新區一張圖、一張網。
污水的收集和處理形成了閉環,然而污泥處置處理卻一度是水質凈化產業鏈后端的難點。蘇高新股份挖掘內部優勢,利用子公司靜脈產業園公司獨立開展技術鉆研和業務拓展,成立了一支專業的污泥固廢處置技術團隊,不僅為高新區5座水質凈化廠自身的污泥處置提供了穩定的解決出路,同時還滿足了其他地區部分污泥處置需求。
經過不斷實踐,蘇高新股份在污水處理、管網維護、污泥處置業務上形成了“廠、站、網、泥”5根軸的發展思路,以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整治城市黑臭水體等問題為導向,以管網系統完善為著力點,推進污水管網全覆蓋,消除污泥無害化處置空白區。
鍛就綠色發展一條鏈
除了污水處理運營、項目建設外,蘇高新股份還在不斷突破原有業務范疇,在環保商貿業務上開疆拓土,在循環經濟構建上持續發力,拓展“環保”二字的內涵。
近日,蘇高新股份又添了一名新家庭成員。以各類綠色環保節能城市更新材料、建筑材料、防腐材料為突破口,蘇高新股份進軍環保材料市場,與行業技術領軍型企業蘇州大乘環保新材有限公司合資新成立了蘇州高新環保工程技術研發有限公司。利用大乘環保的高新技術優勢,雙方將強強聯合,共同開拓水性工業防腐漆銷售市場。蘇高新環保集團公司負責人許強說:“這種材料廣泛應用于學校、公園步道、交通路面、體育場館等場景。涂料的水性化生產可以有效減少PM2.5的排放,低碳又健康,對環境和人體都非常友好。”
不僅扎根蘇州環保領域延鏈、拓鏈,蘇高新股份還放眼“長三角”乃至全國,加深與業內知名企業、機構的資源共享,先后與東方園林、北京首創股份、蘇州清華環境研究院等環保行業頭部企業、研究機構展開合作意向交流。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蘇高新股份攜手江蘇省環保集團,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投資成立了“江蘇省環保集團蘇州有限公司”,首先計劃在蘇州科技城水質凈化廠遷擴建項目采用生態環境導向(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簡稱EOD)模式進行綜合開發,打造全新一代循環經濟產業園。“這個項目簡單來說就是在‘吃干榨凈’中‘點廢成金’。”江蘇省環保集團蘇州有限公司負責人白永剛談起該項目介紹道,“EOD采取產業鏈延伸、聯合經營、組合開發等方式,推動公益性較強、收益性差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統籌推進,一體化實施,將生態環境治理帶來的經濟價值內部化。”據悉,該項目占地規模25.72公頃(385畝),將涵蓋20萬噸全地下水質凈化廠、生態公園、循環經濟產業園等建設內容,總投資規模約50億元人民幣。
“除了以EOD模式在科技城開發循環經濟工業園項目外,蘇高新股份與省環保集團將以江蘇省環保集團蘇州公司為平臺,通過國有資本聯動、資源整合和技術互補,以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為樣本,探索在廢水、廢氣、固危廢、土壤和地下水、環境風險、環境監測監控與智慧園區等多領域的合作,力爭打造享譽全國的專業化節能環保龍頭企業,切實推動生態環境治理和環保產業發展的有效融合。”白永剛說。
揚起黨建引領一面旗
從2019年起,蘇高新股份以“紅色加速度”黨建品牌為“1”個統領,以“一支部一工作法”為“N”個子項目,結合環保板塊經營實際,打造“凈水清源”黨建子品牌,突出黨建引領,爭做生態環境保護的踐行者、維護者、引領者,凝聚紅色力量推動各項任務高效完成。蘇高新股份黨務工作人員說:“通過各類活動的開展,有效提升了社會各界的生態環境保護素養,有助于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良好氛圍。”
水質凈化公司公司黨支部環保宣講隊開展 “環保小課堂”和技術交流等環境宣傳教育活動;走進校園、社區為學生、居民介紹污水的產生和處理過程;讓大家彼此分享生活中產生污水的例子,以身邊的案例來體悟污水處理與環保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通過帶領群眾團體實地參觀交流,讓大家走進凈水廠,通過親身體驗,把“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環保高質量發展,蘇高新股份還在不斷探索。去年11月,蘇高新水質凈化公司黨支部與蘇科大環境學院市政教師黨支部簽訂“校企黨建共建協議”。在此基礎上,為了深化雙方在產、學、研、用等方面的合作,今年,水質凈化公司與蘇州科技大學就《基于磷回收的城市污水廠生物膜磷酸鹽富集工藝關鍵技術研究》課題共同開展了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社會發展面的申報。
“蘇高新股份環保板塊還將持續聯合各方力量,主動對接優質資源,探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力舉措,在產業發展中擦亮民生底色、助力能級提升,在長三角地區綠色新圖景繪就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杜鐵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