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擁有八百多年歷史的“軋神仙”活動,堪稱是蘇州人立夏以后最熱鬧的民俗狂歡節了。如今的“軋神仙”活動,是“大運河姑蘇民俗文化旅游節”的重要組成部分。5月25日,2021年度“軋神仙”文化民俗活動圓滿落幕,三天累計吸引85萬人次。
再回首,在傳承傳統的同時,“軋神仙”也在不斷創新求發展,粉墻黛瓦運河人文景觀的延展,現代聲光電多媒體技術的表達,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購物節消費的刺激推動,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傳統民俗節日自然而然地被賦予新內涵、注入新活力,大運河文化也就此‘活躍起來’。”金閶街道黨工委書記楊躍說。
運河興古城
蘇州是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最豐富的城市之一,大運河成就了蘇州的千年繁盛,也孕育了別具特色的本土民俗文化。
近年來,姑蘇區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最最精華的一段”,系統提升姑蘇大運河民俗文化影響力。作為今年大運河姑蘇民俗文化旅游節的第一場民俗活動,在“軋神仙”開幕式上,“姑蘇運河八子”IP形象正式發布,元娃、軋娃、端娃、儒娃、月娃、歌娃、冬娃、臘娃系數登場。這是姑蘇區整合轄區八大民俗文化特色,對“軋神仙”等8個特色民俗活動進行全新的概念策劃包裝,通過提煉出大運河民俗文化的創意形象,來生動展現“江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因水而生、緣水而美,東方水城蘇州與多瑙河明珠布達佩斯相隔8000多公里,在此次盛會中進行了兩河文化的連線交流。目前,由中國文化和旅游部與蘇州市共同建設的布達佩斯中國文化中心正積極籌備,將成為中國在匈牙利及中東歐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軋神仙”民俗也首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通過精品神仙市集、百薈市集、各類主題特色小屋等,姑蘇風土人情與古城新韻一一展現。在以運河記憶為主題的小屋內,金閶街道征集來的“運河人家老物件”吸引了眾多市民追憶舊時生活,感嘆社會發展的變遷。
運河之水盈盈流淌,“運河四季音樂會”品牌活動也在慶典中奏響,之后的每個季度,將以民樂、交響樂、合唱、音樂劇等不同種類的音樂表現形式演繹運河四季變化,讓市民、游客朋友們在音樂中領略江南文化之美,感受大運河文化魅力。
民俗新魅力
雖然已有800多年歷史,“軋神仙”活動還是在不斷嘗試將創新與傳統在民俗中有機融合,以積極適應“互聯網+”的時代特色。
姑蘇區聯合喜馬拉雅,首次推出了有聲“軋神仙”項目,讓人們“聽見”民俗慶典的魅力。聲音可以記錄一座城市的歷史,可以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今年,金閶街道還將與喜馬拉雅共同推出“風雅金閶·詩音街巷”項目,用聲音講述街巷的悠久歷史,通過音頻傳遞古宅的人文故事。
金閶街道一手在姑蘇區“凈美街巷·百日奮戰”行動中,持續做好轄區370條背街小巷環境面貌提升改造,優化城市人居環境;一手在文化上下足功夫,通過詩詞創作、墻面彩繪、電子導覽、活動賦能等形式,打造“一街一主題”的特色文化街巷,喚醒居民城市記憶。通過兩手激發出古城街巷的活力。
將閶門城樓、泰伯廟等一批承載文化記憶的地標符號串聯成線的“閶門尋根”文旅路線,也在此次“軋神仙”活動開幕式上推介發布。讓老蘇州人回味起鄉愁,讓新蘇州人體味出閶門悠久,這文化里的百般滋味,正是我們的自信,也是“江南文化”品牌中的回響。
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在于保持本真的同時與時俱進,融入時代特征。今年的“軋神仙”,線下,市民們熱衷于“尋找呂洞賓”的游戲,與分布在石路步行街各處的8個不同形象的卡通呂洞賓合影,上傳至朋友圈集滿18個贊后,參與蹴鞠、射箭、投壺等傳統小游戲,或兌換“神仙好物”;線上,市民通過“智尋‘仙’蹤”“‘呂洞賓’駕祥云”等線上小游戲,也可以贏取“神仙好禮”。“在互動中感受傳統民俗魅力,在創新中傳承民俗文化薪火。”金閶街道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王靜說道。
商圈金匠欣
“軋神仙”時要來塊“神仙糕”,石路銀河廣場上,老字號糕團店黃天源的攤位前,購買“神仙糕”的市民絡繹不絕。定制款“神仙糕”有白、黃、紅、綠四種顏色,分別對應薄荷、玫瑰、豆沙和芝麻四種口味,面上是如意祥云圖案,內鑲一個“軋”字,備受市民青睞。老字號“雷允上”造型各異的神仙香囊,散發出的陣陣藥香飄蕩在市集的空氣中,吸引市民上前咨詢中醫,或是品嘗老字號藥鋪制作的赤小豆薏仁茯苓茶、菊花決明子茶等茶飲。
為了在“軋神仙”的民俗文化舞臺上,幫助石路商圈唱好“經濟戲”,金閶街道每年通過文商融合,積極引導和推動企業走向節慶活動前臺,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文化,而有著百年歷史的石路商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金閶街道持續推動商圈硬件改造和產業提檔雙升級。此次“軋神仙”,金閶街道向八家文化企業授予“金·匠”企業榮譽,肯定它們在蘇繡、織繡、傳統糕團、吳門中醫藥、黃金古法技藝、宣德爐制作、民族樂器生產、傳統戲服制作等領域將匠心精神灌注于“非遺”技藝、產品制作、品牌打造等環節,積極推動轄區經濟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