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互聯網時代,移動設備上的各類應用程序、電影電視、游戲等占用了人們大量閑暇時間,留給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但同時,人們的閱讀也不再僅僅停留于紙質書本,不同的載體、不同的形式手段輔助將內容呈現得豐富而立體。隨著多種多樣的“城市書房”“社區書房”的出現,在金閶街道,有質量的閱讀隨時可以實現。
商圈里的靜謐書房
中午,在石路商圈附近寫字樓里上班的蔣如來到銀河廣場的全區首家“姑蘇24小時城市書房”,在門口刷身份證,人臉識別、自動測量體溫后,進入這處安靜的閱讀空間。“在這里可以看一會兒書、聽一段音樂,身心也從快節奏的工作中得到放松。”蔣如說。每天午休時到這里打卡,已經成了她最近的習慣。
銀河廣場上的這個金閶街道攜手江蘇喜馬拉雅共同打造的“姑蘇24小時城市書房”,近日為設備和內容進行了升級,增加了紙質和電子讀物數量,將傳統圖書館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為市民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
區別于傳統社區閱讀空間或書店,“城市書房”具有無人化值守、低成本運營、7×24小時開放三大特點,市民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在線獲取喜馬拉雅FM線上海量優選音頻,免費暢聽、免費帶走,不失為公共閱讀服務“最后一公里”一種解決途徑。
“五一”期間,石路商圈“姑蘇24小時城市書房”,以線下城市書房+線上有聲圖書館的亮點,日均吸引體驗人數超過5000人次;喜馬拉雅姑蘇24小時書房大數據后臺統計顯示,使用群體中80后占比超過80%。
聽書也是一種閱讀。這個“姑蘇24小時城市書房”內設有聲書柜、有聲書墻、有聲畫框等音頻科技產品,立體耳機、定向音箱、桌面聽讀機等都是有聲體驗的場景,而音頻內容涵蓋歷史人文、國學經典、商貿財經、中外名著等各個領域,并由后臺自動更新。市民可以全方位、多場景、近距離享受喜馬拉雅音頻生態系統的新技術帶來的沉浸式閱讀體驗。
上周末,市民吳先生得知后,便帶著孩子前來體驗。在為孩子挑選一段兒童讀物的音頻后,他自己也戴上耳機選了一段音頻內容。“感覺挺不錯,里面環境很好,音頻設備操作也很簡單,大人和孩子在這里都能找到合適的讀物,是一個可以在周末帶著孩子休閑的好去處。”他說。
把握石路商圈轉型升級有利契機,金閶街道通過“24小時城市書房”的建設打造,有效整合了喜馬拉雅有聲平臺的品牌優勢、智能優勢、IP優勢與百年石路的區位優勢、文化優勢、潛力優勢,以“數字+文化+服務”完善商圈休閑功能、娛樂配套功能,導入活力人群、提檔業態層次、擴大商圈影響、提升商圈品質,為姑蘇區數字文化產業發展也提供了經驗借鑒。
社區里的多樣閱讀
不止商圈,還有社區。5月28日下午,“書香姑蘇驛站”即姑蘇區金閶街道中街路社區圖書流通服務點簽約揭牌儀式在中街路社區初心書院舉行,這是姑蘇區首家社區圖書流通服務點,也是區圖書館的第11個圖書流通服務點。
“書香姑蘇驛站”是姑蘇區圖書館的流動服務品牌,打破傳統圖書館限于館內借閱的服務模式,主動上門,在人員相對集聚、閱讀需求強烈的單位和場所設立圖書流通服務點,實現公共圖書館與流通服務點資源共享,讓不同群體的讀者就近享受文化大餐。
首期,姑蘇區圖書館將以集體卡的方式為中街路社區配置 500 冊的圖書文獻資源,內容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學、歷史、科技、心理學、人生勵志、健康等各個領域。今后,區圖書館將以每隔三個月的頻率更換圖書流通服務點圖書資源,將圖書館的優質文獻資源與圖書流通服務點共享,并互通資源,搭建閱讀推廣平臺,共同組織開展各類閱讀活動。
中街路位于古城區中心地帶,自古文人墨客會聚于此。為了構建書香社區,滿足居民全方位的閱讀需求,中街路社區打造了一系列類似線上線下各種類型的閱讀活動。
去年年底,金閶街道與讀者集團聯手,打造蘇州市首家“讀者小站·江南書房”,就落戶中街路社區。讀者小站是一家擁有文學、歷史、生活等各類書籍雜志的休閑江南書房,更是集有聲閱讀、文化沙龍、咖啡茶語等一體化的綜合公共文化空間,入選了姑蘇區首批“城市閱讀空間”。讀者小站一經推出,就為轄區居民帶來了豐盛的文化大餐,同時也一躍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新晉網紅閱讀打卡點。
金閶街道與喜馬拉雅公司合作,打造的蘇州市首家“喜馬拉雅·有聲社區”,也落戶在中街路社區。一片片綠植掩映中,“耳機森林”下方均同步配備平板電腦,以供居民們按需聆聽學習,“書籍”內容包括黨員讀物、歷史人文、健康時尚等方面,居民們掃描墻上對應二維碼,便能邊走邊聽邊學。此外,街道還和喜馬拉雅公司聯手線上創辦了“金相鄰·中街之聲”海棠電臺,通過電波傳播黨的聲音,傳頌街巷故事,傳遞服務溫度;線下再以實體“海棠”收音機,將黨的政策、古城保護、便民服務傳遞到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