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瑾
“感謝錢書記幫我們解決了防盜窗的問題,讓困擾居民已久的安全隱患再也不存在了。這真是一位貼近民心的好書記。”住在吳門橋街道福星小區9幢的朱師傅對記者說。朱師傅口中的接地氣的書記就是福星社區的黨工委書記、社區主任兼區人大代表錢怡。錢怡身上總有一股韌勁和魄力,遇到困難的事,她義無反顧地不退卻,為大家辦的樁樁件件都是好事、實事。也因如此,她深得居民的信任與喜歡,彼此如同家人一般地相處著。
“懸空老人”接上地氣
“從未想過,自己的小區能安裝電梯。我家住6樓,平時提菜回家確實比較困難,將來有了電梯會方便許多!”60歲的楊阿婆激動地說。
“這一天,居民們等得太久了!”錢怡說,“老舊小區加裝電梯,不僅是適應城市老齡化需求、方便居民生活的民生實事,也是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拉動社會投資的發展大事。”目前蘇州正在推行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今年年初,城西教師新村5幢2單元的一位業主找到錢怡,這位業主稱,在辦理加裝電梯中遇到一戶業主不愿提供材料,也不肯接聽電話,以至于后期所有手續都辦不了,加裝工作停滯,居民樓里的老年住戶十分不滿。錢怡立即對此事加以調查,據了解,這戶業主是一對年輕夫妻,平常教師新村的這處房產用于出租,因此并不想加裝電梯。在錢怡和這對小夫妻長達兩個月的溝通后,他們仍舊不答應。
雖說錢怡已仁至義盡了,但當她看到居民樓里的老年人蹣跚爬樓的背影,她的心里一下子難受起來。她把老人爬樓的背影用手機拍攝下來,再次找到這對小夫妻,給他們看了照片,并講了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在錢怡這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后,那對小夫妻終于同意在“同意他人安裝,但自己不出資”的材料上簽字。今年4月,該單元樓道順利通過了區里的加裝電梯聯審。居民樓里的老年住戶,顫顫巍巍握著書記的手,連聲道謝。
加裝電梯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吳門橋街道福星社區把加裝電梯作為“開門一件事”的重要任務,成立老舊小區電梯加裝“破題專班”,由社區黨委書記任組長,社區分管城建、調解、民政等為組員,以加裝電梯為切入點,切實做好協調居民矛盾、處理鄰里關系、辦理報裝電梯手續等工作。錢怡告訴記者,老舊小區裝電梯,存在不少困難。老舊居民樓多數沒有預留電梯位,裝電梯不僅占用公共過道,影響消防通道的暢通,且影響外樓美觀。不少老舊小區沒有物業管理,沒有維護資金,所有費用只能由住戶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攤,這對于居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務實有擔當,始終“在線”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事務繁雜,但錢怡總是不厭其煩,從小處著手,耐心細致地為居民辦好一件件具體的小事、實事,讓居民更幸福、社區更和諧。
福星小區的蔡師傅是一位孤寡老人且耳朵不好,錢怡定期安排社工上門走訪。最近蔡師傅生病了,不愿意去醫院,經過社工多次勸說仍不愿意去。在這種情況下,錢怡找到了蔡師傅的侄女,請她幫忙開導,效果卻甚微。后來她又聯系了轄區衛生站,讓他們上門為蔡師傅進行檢查,確認無恙后方才安心離開。
錢怡堅信班子團結才能拼出戰斗力,也才能把握時機推動社區的發展。她平常非常注意與班子成員進行思想交流,虛心征求同事的意見和建議,在做出關系集體利益的重大決策前都要集體討論才通過。在她的帶動下,班子成員們積極為社區的發展獻技獻策。同時,身為一名社區黨委書記的她,時刻主抓黨建工作。這幾年來,在基層黨組織建設方面,她從不因為本社區的各項繁忙事務,而忽視黨建工作,她注重與黨員的交流與發展。
日前,福星社區組織黨員共建單位開展“走基地、學黨史、悟思想”黨性實訓活動。錢怡說:“走基層,聯系服務群眾,是黨員干部的基本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還要繼續緊密聯系群眾。”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錢怡以“為什么學、學什么、怎樣學”為主題,為廣大黨員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也進行了一次精神思想的“補鈣”。
最讓居民感動的還是面臨疫情“大考”的時候,錢怡所做出的一切努力。“你和家人目前身體狀況怎么樣?生活物資還夠不夠?有需要的盡管聯系我們。”“阿婆,你怎么沒戴口罩,出門記得戴好口罩。你還是待在家里,別出來了。”“你們值守一切還正常吧,一定要做好居民進出登記,不漏掉一個人。” 疫情防控時期,錢怡顧不上與家人團聚過年,連夜從江西趕回蘇州,研究部署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她取消了所有社工休假,要求立即到崗正常上班,全面落實各項疫情防控措施。
福星社區總人口7344人,共涉及5個小區,2個商業區,所管轄小區涵蓋老舊小區、動遷安置小區,以及新建小區,居民構成較為復雜。抗擊疫情期間,錢怡不僅是小區居民的服務員,還充當著小區關口的排查員、社區疫情工作的協調員、總指揮。她始終堅守在社區防疫工作的最前線。正是在錢怡的帶頭沖鋒下,全體社工嚴格按照“網格化、地毯式”標準,牢牢守護著轄區居民的生命安全。“我也是普通人,我也害怕,但這個時候我絕對不能退縮。”錢怡說,“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疫情不退,我不退。”
自2012年開始到基層社區工作,她帶領社區工作者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把社區看成自己的家,把居民的事兒當成家里事兒辦。從最初的居民眼里的陌生人,到如今社區老老少少都知道的“錢書記”,錢怡用愛心、誠心、熱心,溫暖著每一位居民,讓居民在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過程中生活得幸福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