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質偉
摘要:“學困生”在學習語文時常常感覺困難重重,如何探究出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出現困難的真實原因,如何成功地使他們的語文學習出現轉機,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針對初中語文學科教學現狀,學困生轉化是因時機不同、因態勢不同的一件事,對這一問題的探究和解決方法的尋找,是所有初中語文老師的職責所在。因此,教師應在此基礎上,以學生語文學習情況和成因為基點,提升自身教學技能,填補自身理念空白,以為自身和學生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困生
隨著全面提升學生素養和知識技能的不斷滲透,對初中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教學要求,即理清學困生、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之間的聯系和區別,轉變教學態度,喚醒其語文學習興趣,讓學困生以更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語文知識的學習中。要想做到對學困生的有效轉化,教師要從根本入手,首先要知道班級中學困生的情況,然后要明確自己所教學的目的,讓這些學生真正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想要做到對學困生的有效轉化,知道其根本,才能真正做到有效。
一、初中語文學困生形成原因探析
學困生的出現緣于兩個因素:一是學生學習方法不當,二是教學出現了問題。對于前者,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學生擅長邏輯推理而拙于形象思維,因此他們就偏好理科而不喜歡語文學科。對于后者,我們也看到語文教學容易異化為詞、句的重復,或者是對文章的任意肢解,這樣一來,生動活潑的語文就容易演變為枯燥的知識灌輸和做不完的習題。這些原因與學生的學習情況互相作用,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初中語文學困生就大量產生了。
如果從學生自身的原因來看,我們的學生經過六年的小學語文學習,也就經歷了六年的以考試為主要形式的評價,而這種單一評價下的語文教學很容易失去其本來應當具有的味道,從而也就失去了吸引學生喜歡上語文的內在動力。加上十四五歲的初中學生本來就學習動力不足,容易產生懈怠心理;或者由于學習方法不當,認為語文只需死記硬背,忽略了語文是一門需要積累,需要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共同參與的學科。
而從學生學習的外部環境來看,現在語文學習的內容、語文學習的方法與過去有著相當大的不同,而一部分家長可能還在用自己學生時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所謂的輔導。這就造成了方式方法的錯位,其結果可想而知。有些家長覺得自己不能輔導,因此將子女送到語文老師那兒接受所謂的課后輔導,而從現實狀況來看,學生接受的輔導又多是應試性質的,基本觸及不到語文本身的規律與魅力。這樣一方面會讓學生養成嚴重的心理依賴,另一方面對培養學生親近母語的習慣沒有任何好處,類似于此的種種外部條件對語文這種需要積累的學科的學習尤其不利,這也是形成語文學困生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而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看,學生的學習是受共同體作用影響的。在初中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學習共同體就是教師和教材,客觀地說,這也是學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應當承認,目前語文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對語文教學的理解也有深有淺,他們在教學生學語文時很可能抱著應試教育的功利心態,因此課堂上所教的、課后所輔導的完全圍繞考試來進行。這種舍本逐末的教學行為自然無法將語文的本來面目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厭學也就十分自然。那么教材如何才能真正被學生所理解?教材中所選擇的內容如何才能以適當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是一件考驗教師甚至是考驗教材編寫者智慧的事。目前有沒有不適合的內容在我們的教材中,筆者不敢妄議,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會自發地對某些文章產生排斥心理,可能已在客觀上說明了一些問題。
二、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變策略
1.以情感溝通為基礎,喚醒學生語文學習心理
首先,教師應優先定位學困生語文情感階段,以強化情感建設的效果,如近距離同學困生談心、了解學生成長環境及小學階段師生相處情況等;其次,依托課程教學和主題教學活動,以學生情感溝通為基點,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教師的初心,及自己應以怎樣的狀態進行語文課程學習、怎樣的狀態同教師和同學溝通,進而達到在其語文情感中注入活力的目的;其三,教師在同學困生進行情感溝通時,應注意方式方法,如以合理的方式對其表示尊重和關切,以防止激發其叛逆心理,同時還需關注其心理狀態,如畏難情緒、自卑情緒、懶惰情緒,并以合理的方式喚醒其勤奮之心。
2.教師應轉變教學方式
教師可在教學形式上通過開展課堂搶答、分組比賽、學生講課和小組合作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去培養學困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讓他們以完成基本內容的作業為原則,盡量使他們在學習中有成功感和成就感,使他們獲得學習的樂趣。針對一些學困生因學習掉隊受到冷落而意志消沉的情況,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給他們“開小灶”,做個別輔導,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由過去的“棄兒”變成了現在的“寵兒”。這是激發學困生學習后勁的有效手段,許多學困生因此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3.引導學生形成良性語文學習習慣
首先,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應依據學生成長情況和個性特征,布置多元化預習任務,并讓預習游戲化、可視化,讓學生看到預習效果,同時教師還應布置對應獎懲措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優化學困生的預習習慣;其次,在課中教學環節,教師應依據學困生預習內容,設置對應的課堂問題,并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在積累和閱讀方面引導其形成正確的習慣;其三,在課后階段,教師在課堂應充分掌握學困生的學習進度,并依據這個進度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以在降低其難度的同時,提升主觀能動性。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學困生的有效轉化上,每一個教師都要把這個當成自己的義務,并且認真地去做這件事。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教好每一名學生,不僅僅是在知識上,更是要在一個學生的思想態度上,為他們指明方向。不放棄每一名學生,不讓每一名學生落下,這是人民教師的義務,也是人民教師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劉麗.談初中語文學困生的積極轉化[J].學周刊,2019(31):94.
[2]呂秀蘭.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學困生轉化探究[J].考試周刊,2019(82):57-58.
[3]林華俊.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學困生轉化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9(09):198.
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為民中學 55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