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只有解決好了農村亟需的人才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才算真正落地實施了。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對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指示”中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投入力度,弘揚工匠精神,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為進一步吃透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近日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首任院長宋才發教授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進行了解讀,并就“鄉村振興亟需什么樣的人才?人才從何而來?”話題接受了中國新聞網、中宏網等媒體記者的專訪。
一、鄉村振興亟需什么樣的人才?
記者: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2020年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還需要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基于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做出的重要戰略決策,請宋教授對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指示”精神做一個簡明扼要的解讀,并就“鄉村振興亟需什么樣的人才?”談談您的看法。
宋才發:好的。
如果把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指示”精神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全黨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農村亟需人才培養。民以食為天,糧食穩天下穩;農業是穩定天下的第一產業。培養“扎根農村、服務農業”的亟需人才,是當下鄉村振興和黨的農村工作的第一要務。
第一,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要想鄉村振興戰略之所想,急鄉村振興戰略之所急,辦鄉村振興戰略之所需,切實加強對農村亟需人才的培養教育,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輸送和積蓄人才。
第二,各級地方政府要出臺相關人才政策,鼓勵已經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去創業。對農村學生畢業后回鄉創業的要給予資金、項目等方面的支持,通過他們更好地帶動其他農民增收致富。
第三,各級地方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吸引在外創業的成功人士回鄉投資農業產業。他們有資金、有經驗、有信息、有市場,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產業工業化問題,也有辦法、有能力把農業產業做大做強,解決一家一戶、單打獨頭和分散經營的問題,能把當地的優勢資源挖掘出來、聚積起來,使之形成產業效應和品牌效應。
第四,各級地方政府要對那些做出貢獻的人才給予激勵。無論是回鄉創業、到農村投資辦廠,或是對種養技術給予扶持的哪方面人才,政府對他們在發展農村經濟中所做出的貢獻,都要及時給予肯定、表彰和獎勵。尤其要把那些品德高、懂經營、會管理、有貢獻的人才,選拔進村“兩委”領導班子,以造福一方。
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才。堅持把創新發展新理念運用于鄉村振興戰略,符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農村工作的現實需要。因為創新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和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鄉村振興自始至終繞不開人才這個話題。如何培養、吸引、留住適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的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下面就目前學術理論界的研究成果和本人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思考,談一點個人的粗淺看法。鄉村振興亟需如下三類人才:
第一,創新型人才。必須注重培養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農業創新型人才。這些人才主要包括從事農業政策探索創新的政策制定者、農業生產技術研究的專家學者、學農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他們能利用自身的身份優勢實現理論與調研的有機結合,能對農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方案的研制、開發、推廣、應用及服務提出實用性較強的見解,創造出超過投入成本的價值,將研究成果有效的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從而助力農業供給側實現高質量發展。充分利用農業創新型人才能夠瞄準世界農業相關理論及經驗前沿、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農業技術突破的優勢,是保障我國“三農”工作取得良好實效的關鍵性選擇。
第二,實用型人才。必須注重培養農技人員等農村實用型人才,這些人才主要包括鄉村產業發展人才、鄉村基礎教育人才、鄉村文化傳承人才、鄉村醫療衛生人才和鄉村社會治理人才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尤其離不開發展鄉村產業的引路人,那些可以“在發展高端優質農業、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方面,形成較大生產規模、品牌效益好的人才”,正是發展鄉村產業的亟需人才和引路人。他們不僅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和靈活的市場頭腦,而且還掌握著相對豐富的資金、技術以及人脈資源,對經濟動態認識獨到,在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壯大、結構優化、提質增效方面,具有一般企業家所不具備的經驗優勢,是領導鄉村致富的重要力量。
第三,新型職業農民。必須注重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新型職業農民主要由四種特殊人才組成:一是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他們以農業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為主要代表。他們通常掌握一定的農業生產專業技能與資源,有一定的資金投入能力,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營經驗,在直接從事生鮮食品、園藝、經濟作物等附加值較高的農產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二是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他們包括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中較為穩定地從事農業勞動作業,并且以此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工人和農業雇員。他們通常掌握著獨到的生產技術,能以此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和建設。三是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他們能有效服務于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三個環節,使農業生產得以順利進行。他們以“農村信息員、農村經紀人、農機服務人員、統防統治植保員、村級動物防疫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為主。四是管理型職業農民,他們掌握農業生產所需的勞動力、資金和技術,在農業生產與管理上具有豐富經驗,甚至決定農村產業發展與農業生產效率。
二、人才從何而來?
記者:請宋教授具體談談“人才從何而來?”的問題。
宋才發: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質量第一。培養大批各級各類高素質、高質量人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指示”中指出:職業教育“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李克強總理批示指出:“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創業創新、推動中國制造和服務上水平的重要基礎。……要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職業技能教育,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加強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和辦學條件建設,優化完善教材和教學方式,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注重學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習慣的養成,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支撐。”各級政府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指示,落實李克強總理批示要求,堅持立德樹人,優化類型定位,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教育主管部門要一體化設計中職、高職、本科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深化教育教學體制機制改革,整體提升職業教育質量。
第一,各類職業學校要成為農村亟需人才來源的主渠道。職業教育通過技術賦能,為廣大青年打開成功成才大門,改變了一部分農村孩子命運。職業院校7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千萬家庭通過職業教育實現了擁有第一代大學生的夢想。實現了“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有力地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成為見效最快、成效最明顯的扶貧方式。鄉村振興作為脫貧攻堅戰的“后半場”,需要更多的技術工人和技能人才,這就需要職業教育不斷增強與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適應性,培養農村高質量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在服務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愈加重視,職業教育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作用也將愈發凸顯。
第二,要把培養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作為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人么樣的人?是現代教育的根本問題。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持體系”建設,集中力量解決好鄉村振興面臨的農村教育發展的弱項,用法律體系和政策體系支撐處于起步階段的農村教育自治能力建設。當農村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之后,各級政府對農村教育的投入不能單純追求投入數量,要把注意力轉向支持“農村教育發展質量支持體系”上面去,轉移到追求農村教育后發優勢的動力、潛力和活力上面去。在“十四五”期間,各級各類學校要把培養“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學當中去。國家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村教育短板領域的資金投入,進一步完善體現功能特征的教育資源配置政策,進一步完善體現農村地理特征的教育資源配置措施,進一步優化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師資能力建設支持體系,建立健全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評價制度支持體系。
第三,要繼續把教育扶貧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舉措。民族地區鄉村貧困群體的真實貧困,并不是簡單的經濟利益、物質水平上的貧困問題,而是涉及“基本權利缺失”“基本權利貧困”的深層次問題。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制度的本質,是體現人的能力全面發展、阻斷絕對貧困“代際傳遞”的基石,是從根本上斬斷和鏟除民族地區貧困“惡性循環鏈”的一把利劍。國民教育作為一項極為重要的人力資本開發手段,負有對貧困地區實施“公平”和“扶貧”的雙重責任。知識貧乏、觀念落后是貧困區域陷入整體貧困的總根源,教育扶貧具有最基礎、最根本的救助作用,是民族地區整體連片特困區域拔掉窮根,真正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關鍵。民族地區唯有實施教育精準扶貧,才是徹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根本之策。教育精準扶貧的根本目的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保證所有人都能夠在改革開放和共建共享中,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