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數字時代加速到來。要真正迎接數字文明,我們既要站在世界看互聯網,更要觀往知來。1994 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至那一年,互聯網已經整整發展了25 年。也就是說,我們中國缺席了互聯網50 年的前半程。
這也是“互聯網口述歷史”項目的重要觸動點之一。“互聯網口述歷史”項目從2007 年正式啟動以來,到2019 年互聯網誕生50 周年之際,完成了訪談全球500 位互聯網先驅和關鍵人物的第一階段目標,覆蓋了50 多個國家和地區,基本上涵蓋了互聯網的全球面貌。2020 年,我們開始進入第二階段,除了繼續訪談,擴大至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我們更多的精力將集中在訪談成果的陸續整理上,圖書出版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通過口述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互聯網是冷戰的產物,是時代的產物,是技術的產物,是美國上升期的產物,更是人類進步的必然。但是,通過對世界各國互聯網先驅的訪談,我們可以明確地說,互聯網并不是美國給各國的禮物。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互聯網英雄,都有自己的互聯網故事,都是自己內在的需要和各方力量共同推動了本國互聯網的誕生和發展。因為,互聯網真正的驅動力,來自人類互聯的本性。人類渴望互聯,信息渴望互聯,機器渴望互聯,技術渴望互聯,互聯驅動一切。而50年來,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先驅,其內在的驅動力都是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促進互聯,改變世界,讓人類更美好。這就是互聯網真正的初心!
互聯網是全球學術共同體的產物,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科學世界集體智慧的成果。50 余年來,各國諸多不為名利、持續研究創新的互聯網先驅,秉承人類共同的科學精神,也就是自由、平等、開放、共享、創新等核心價值觀,推動著互聯網不斷發展。科學精神既是網絡文化的根基,也是互聯網發展的根基,更是數字時代價值觀的基石。而我們日常所見的商業部分,只是互聯網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互聯網50 年的成功是技術創新、商業創新和制度創新三者良性協調聯動的結果。
可以說,由于科學精神的庇護和保駕,互聯網50 年發展順風順水。互聯網的成功,既是科學和技術的必然,也是政治和制度的偶然。互聯網非常幸運,冷戰催生了互聯網,而互聯網的爆發又恰逢冷戰的結束。過去50 年,人類度過了全球化最好的年代。但是,隨著以美國政府為代表的政治力量的強勢干預,以互聯網超級平臺為代表的商業力量開始富可敵國、勢可敵國,我們訪談過的幾乎所有互聯網先驅,都認為今天互聯網巨頭的很多作為,已經背離互聯網的初心。他們對互聯網的現狀和未來深表擔憂。在政治和商業強勢力量的主導下,締造互聯網的科學精神會不會繼續被邊緣化?如果失去了科學精神這個最根本的守護神,下一個50 年互聯網還能不能延續過去的好運氣,整個人類的發展還能不能繼續保持好運氣?這無疑是對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的拷問!
中國是互聯網的后來者,并且逐漸后來居上。但中國在發展好和利用好互聯網之外,能為世界互聯網做什么貢獻?尤其是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公共物品,除了重商主義主導的商業成功,中國能為全球互聯網做出什么獨特的貢獻?也就是說,中國能為全球互聯網提供什么樣的公共物品?這一問題,既是回答世界對我們的期望,也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拷問。“互聯網口述歷史”項目之所以能夠得到
全世界各界的大力支持,并產生世界范圍的影響,極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項目首先是一個真正的公共物品,能夠激發全球互聯網共同的興趣、共同的思考,對每一個國家都有意義和價值。通過挖掘和整理互聯網歷史上最關鍵人物的歷史、事跡和思想,為全球互聯網的發展貢獻微薄之力,是我們這個項目最根本的宗旨,也是我們渴望達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