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璐
摘要:素質教育背景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探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活動過程中已成為我們研究領域中不可回避的課題。此外,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興起,也為地理教學活動的施行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因此,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地理教學,在其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可以讓其課程的開展效率得到提升。為此本文主要就信息技術促進初中地理探究性學習的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地理;探究性學習
1開展微課教學,翻轉課堂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意識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發現,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非常被動。這讓學生的探究學習熱情不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初中生的生活經驗閱歷嚴重不足,他們對地理學科中的知識點缺乏基本的認知,無法靈活地思考探究。比如我們提到人口遷移的問題,很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接觸不到這方面的概念,對宏觀經濟或者國家社會形態下的人口遷移缺乏認知,自然就很難探究造成人口遷移的原因,難以探究人口遷移對國家、社會或者局部地區造成的影響。開展微課教學,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翻轉課堂的構建,讓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回歸,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益嘗試。對于微課視頻教學,我們需要做好視頻課件本身的管理,并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過程進行引導。比如在以“中國的河流分布”為主題的微課視頻教學中,教師用10分鐘的時間,通過對網上各類紀錄片的采集以及編輯,給學生展現了我國南方、北方、東部、西部、中部地區長江大河、小溪流水等的水資源情況。這個微課視頻不僅提供了數據型的資料供大家了解我國河流分布總體情況;還有大量的現場視頻圖片,比如1998年抗擊洪水災害的照片,以及三峽大壩開閘放水的景象,還有秦淮河開展水質檢測和水體垃圾清理作業的場景等。通過各種資料的匯總,讓學生了解我國河流分布情況以及河流生態狀況、河流對農業、對城市環境、對居民飲用水等各方面造成的影響。
在這樣的微課視頻教學中,為了引導大家的思路發展,實現對課程內容的精確把握,教師給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作為引子:一是如何理解我國河流分布情況和我國地勢地形、氣候條件等的關系?二是在各方面能夠充分配合的條件下,作為主管部門,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優化河流水利資源的管理和利用,同時降低河流洪澇災害等的影響?大家帶著問題去看微課視頻,并嘗試將微課視頻中的知識點和課本教材中的知識點結合起來,從而解答問題,鞏固認知。這樣的微課教學過程,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是課堂翻轉的過程。學生因此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探究知識。這樣一來,大家對知識點的了解才能更加清晰透徹,印象也更加深刻。
2合理調整探究式教學的重點和疑難點
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時,對那些比較復雜和系統的地理位置的形成與發展,如果教師只通過書本教材解釋,學生的吸收理解會受到很大的阻礙。針對這種現象,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便于學生快速形成直觀印象,為學生在今后的探究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模擬和演示地理事物的發展進程,這有利于培養學生通過自身的思考探索來分析評價問題。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國的降水》這一單元時,像中國大氣分布、成因、降水的形成,溫帶、寒帶及熱帶的分布,雨帶的移動過程就是教學難點,學生很難對此形成直觀的印象,就可以選擇用動態圖的方式展示,便于學生理解,鞏固記憶。因此,在實際教學時,為有效改善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效率,地理教師應合理整合教學的重點、難點,掌握好教學尺度,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作用,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
3用好信息技術,實現地理課堂新突破
從某種角度來講,教育就是信息傳遞與傳承的過程。教師將學科知識、做人的道理、生活的常識等各種信息傳遞給學生,而學生又帶著這些信息去生活、學習、工作、成長。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在信息的傳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過去的地理課堂上,學生主要借助教材來傳達信息,解讀信息,學習和研究信息。而現在,隨著4G甚至5G網絡的覆蓋,隨著光纖寬帶和無線網絡的普及,隨著教室多媒體系統的建立,以及網上教育平臺、網上資源庫、網上圖書館等的開放,信息技術支持的地理學科教育也就具備了非常充足的條件。在地理課堂上進行信息技術的融入,這符合“互聯網+”教育的思維,也符合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重要挑戰。系統來講,信息技術在地理課堂中的應用主要有兩大優勢。一是信息技術的便利性,我們可以非常方便地應用網絡教育資源、素材和各種電化設備設施,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各類教育資源素材的采集和應用;二是信息素材的多元化。隨著越來越多的機構、人員參與網絡活動中,使網絡承載的信息流也越發龐大。就地理學科而言,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地區的常住人口、地理地形、氣候信息、經濟數據、城市開發建設情況、政府政策文件等等。這對幫助學生構建宏大的地理世界觀,對地理學科知識點形成的具體認知是有積極作用的。以前只能借助課本和文字理解的東西,現在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更好的認知體驗。這為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精準傳達地理學科概念和知識點提供了有利條件。教育工作者要用好信息技術,將地理課堂的學科價值、學科魅力充分展現出來。這對啟迪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4課余時間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教學資源
信息技術最大的功能就是能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實現學生和教師的課后溝通交流。通過地理論壇、微信等網絡平臺,在課后為學生安排一些探索問題,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教師也可以針對學生課余時間學習反饋出遇到的疑難點給予正確的講解,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知識的探索。
此外,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在課前為學生準備足夠的預習課件,讓學生對課堂重點和難點提前做好準備,所以在后續的課堂教學時,可以適當地為學生預留一些難度系數較高的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更好地思考,對學生提升學習效率有更好的效果。最后,教師可以通過錄制教學視頻的方式,來解決短期內難以消化吸收的疑難點,學生可以在課后反復觀看有疑惑的環節,鞏固記憶,加深印象,全面提高地理學科的綜合實力。
5結束語
綜上所述,作為學校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地理學科,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地理探究性學習,這對地理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們應在開展初中地理教學時,積極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最大限度地滿足初中生探究性學習的需要,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舒適的學習生活空間,在引導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和鞏固記憶時,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孟慶學.談信息技術促進初中地理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J].中華少年,2018(29):31.
[2]夏燕.用信息技術促進初中地理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J].讀寫算,2018(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