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蕾
當代大學生都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不僅要學好相關的文化課程,同時也要打造強勁的身體,才能更好的報效國家,因此要注重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拓寬學生的體育學習,采用勞逸結合方式,同時也不能局限于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而是要與學生的生活日常進行教學策略拓展。所謂的生活化教學方式,就是將抽象性的體育理論知識與生活化的場景相融合,從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科學謹慎的鍛煉態度下,進行知識技能的提升。
1 高校體育貼近大學生生活日常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傳統式的體育教學往往以深刻的理論知識為基礎,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而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較為貼合,對于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積極意義,同時體育鍛煉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增強體質而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以健康為指導方向,讓體育融入學生生活。其次,貼近生活的體育教學可以有效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對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具有促進作用,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下,學生也更愿意與老師袒露心聲,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進行教學方案調整,對于優化教學策略,促進體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2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分析
我國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影響很多學生以及老師對于體育課程關注度不夠,因此也缺乏現代化的教學創新,尤其在大學期間,往往設置了一般性的體育項目和選修課程,只要超過標準線即為合格,既沒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也沒能讓學生對體育產生興趣。另外當前很多高校體育設施簡陋,體育空間不足,學生們對體育運動也持有懷疑態度,甚至對體育學習產生了倦怠感,能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老師必須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基于學生的興趣點進行課程開發,注重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身體健康有重新的認識,同時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貫徹整個大學期間,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促進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
3 高校體育教學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法策略
3.1 凸顯人性化的教學理念
當前教學需要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教學理念推行,樹立好健康的體育鍛煉方針,并將人性化教學方針與文化相結合,凸顯生命的重要性,讓體育重歸生活本身。傳統教學當中,老師往往以自身的思想意識為轉移,將一些體育理論與體育技巧強加給學生,忽略了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同時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身體素質和體育能力,老師繼續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樹立新的認知,杜絕絕對服從的管理模式,將“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轉變為“學生們想學什么,老師就教什么”的新認知。建議老師從學生的生活日常進行課程開發,讓體育知識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能夠在學生畢業后進行生活化的鍛煉,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提高學生的體育參與感。
3.2 強調體育教學內容生活化
首先,老師編寫體育教學方案時,要注重終生鍛煉終身受用的原則,教學內容要與當前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匹配,盡量選用較為簡單的器械或場地,這樣有利于學生畢業后的自我鍛煉,同時也可以結合當前社區中的體育器材進行體育內容拓展,這樣即便學生在畢業后也能充分利用社會公共資源進行鍛煉,同時也能促進社區體育的快速發展。其次,體育教學內容要與學生自身的專業課程相銜接,例如長期伏案類型的專業工作,要注重頸肩腰椎的鍛煉,還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有的學生為了塑形則可以注重有氧訓練與有氧訓練的結合,降低難度,讓學生進行自我適應,幫助學生提高身體素質,這對學生今后的生活也有較大幫助。最后,老師也應該注重特色體育課程的開發,例如有的學生喜歡鍛煉形體可以將體育舞蹈、健身操等融入其中,為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
3.3 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化發展
傳統的教學形式當中,老師更加注重學生能夠完成所設定的達標標準,但是卻忽略了學生的體育動機,因此建議相關教師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化發展,切實收集相關學生的運動信息以及數據,杜絕一刀切式的評判標準,而是以客觀的數據對學生的進步進行打分。首先,老師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運動基礎以及運動能力,為學生建立基礎性檔案,每個檔案中都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并不一味強調必須突破運動標準線,而是要讓學生不斷的突破自我。其次,在生活化的體育鍛煉中還要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未來的社會發展必定需求更加多元化的人才,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團隊,體育精神對于學生未來具有更大幫助,讓學生感受到團隊協作的力量,并通過團隊配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集體意識,通過體育鍛煉收獲情感體驗,并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
綜上所述,體育教育在我國長期受到忽視,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全面素養提升,必須注重學生的身體健康,調整教學方案,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以貼近學生生活的體育教學策略,幫學生養成教育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金華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