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烏蘭
摘要:在新課改教育背景下,高中歷史課程設計與實施的重點由歷史知識教學逐漸轉變為歷史學習方法傳授與學習能力培養,更加強調突出學生的教學主體性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意識與能力。本文主要對高中歷史課改中自主探究教學的技巧及和策略進行探索與分析,意見僅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知識;自主學習;教學策略
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理念及方法也應不斷更新。在新課改背景下,自主探究教學逐漸成為教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課題,其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還有益于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學習能力的成長,因此,分析高中歷史課改中自主探究教學的實踐意義,探索其具體實踐技巧和策略,對于推動高中歷史教學發展,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做好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及學習興趣
學生課前預習,類似教師課前備課,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在課堂上可以更容易理解教師授課內容,可以“執章扣問”,提高學習效率,改變課堂角色。學生課前預習又有別于教師課前備課,可能缺少針對性。教師需要給 予指導,明確學習要求,給出預習的有效方法,做好監督與檢查的工作,從而提 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學意識。托爾斯泰說: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水平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情緒 高漲,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并且廣泛地涉獵與之有 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否則,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掌 握所學知識,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喪失信心,不能堅持學習。所謂“強扭的瓜不 甜”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 興趣。
例如,在教學關于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中國近代史進行啟 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 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 權”的道路進行講解。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興趣,培養學 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引入信息技術,創設歷史情境,激發自主探究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歷史學科學習興趣是開展高中歷史自 主探究教學的重要前提。在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尤為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入信息技術,創設出趣味化、生動化、開放化的歷史教學情境,最大化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從而促進自主探究教學的開展。
以 2019 統編版必修教材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大型紀錄片《復活的軍團》中展示 “戰國后期”歷史情景的視頻片段,通過“硝煙彌漫” “橫尸遍野”“民不聊生”的視頻畫面,為學生營造出 “戰國后期諸侯紛爭、百姓流離失所”的真實歷史情景,從視聽層面增強學生對戰國時期歷史情景的理解 與感悟。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提出以下引導性問 題: “如果你身處于那個年代,你會有怎樣的體會與期盼?”在問題引導下,學生自然地將自己融入教師創設的歷史情境中,并提出“戰爭停止,百姓安居樂業”的 期盼。這時教師繼續提問: “你們知道是誰結束了這段戰亂不斷的歷史時期嗎?”對于這個常識性問題,學生能夠輕松地答出: “秦始皇”。教師繼續引導: “為什么最后實現統一的是秦始皇而不是其他諸侯呢?”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各抒己見,提出了多種想法和觀 點,學習和探索欲望被進一步激發。此時,教師可以 為學生播放電視劇《秦始皇》中“李斯諫逐客”的視頻片段,并邀請學生根據視頻內容進行“角色扮演”,通 過“情境再現”的形式,再次創設歷史情境,一方面進一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表演的過程中,體會秦始皇“善于納諫、廣納賢才”的人物特征,從而為后續課程內容的自主探究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從學生興趣特點出發, 將學生感興趣的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中,利用視 頻、圖片等生動形象的教學素材,從視聽層面創設出 能夠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歷史情境,不僅提升了歷史 教學的趣味性,還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奠定了良好的 環境基礎,從而最大化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為后續自主探究教學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明確教學主體,構建和諧課堂,樹立自主探究學習信心
自主探究教學核心在于凸顯學生的教學主體性。因此,在實施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全面深入地了解學 生的性格特征與認知特點,平衡師生課堂地位,營造 良好的師生交流互動關系,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環 境,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主探究學習的信心。
以 2019 統編版必修教材上冊第十單元第 29 課《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課程教學為例。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歷史教學模式中,師生交流互動少,學 生不敢主動發表個人見解的弊病,弱化自身的課堂主 導地位,主動與學生構建“平等交流,共同探索”的課 堂關系。例如: 利用投影儀展示“江澤民”“胡錦濤” “鄧小平”“習近平”四位國家領導人的圖片,然后讓 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規定時間內,通過自主探 究學習的方法,總結每個圖片所對應的改革開放不同 發展階段的“內容”“意義”“時間”以及“人們生活的轉變”。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也同步進行相同的工作,當到達規定時間后,師生雙方進行交流 與討論,看看誰總結的內容最準確、最全面。在各個 過程中,教師可以故意“輸給”學生,在由衷地肯定和 表揚學生的同時,表示出“自己從學生身上也學到了 許多知識”。
通過上述簡單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顯著弱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性,凸顯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 地位,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創造更為廣闊空間,還能 夠在“師生共學”過程中,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關系, 構建平等交流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自主探 究學習帶來的成就感與自豪感,從而樹立堅定的自主 探究學習信心。
四、教師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
高中歷史課程具有涵蓋知識面廣和縱貫古今中外的特點,這要求學生具有 較強的閱讀能力。教師應幫助學生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書籍,從而對學生進行指 導,培養學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閱讀方式。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找出自己 的差距和不足,掌握正確閱讀史料的方法。高中歷史學科具有特殊性,其在教 會學生掌握和理解歷史知識的同時,更能使學生在學習歷史中發現問題。教師 要引導學生挖掘歷史材料中隱藏的信息,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和閱讀的過程中 積極發現問題,并進行獨立思考和解決,督促學生切實完成從“要我學”向“我要 學”的轉變。
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進行高中歷史自主探究 教學,有益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模式的優化、新高考需要的滿足,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歷 史學習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興趣和認知特點出發,通過引入信息技術創 建教學情境、明確教學主題構建和諧課堂、調整師生 角色實施讓學引思等策略,提升自主探究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高學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的意義及方法[J].學周刊,2020( 2) : 61.
[2]彭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外企業家,2018( 35) : 211.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蒙古族中學 029300